日本人的民族性

直到今天,一提起「日本」這個詞,大多數中國人的感受不是百感交集就是恨得咬牙切齒,始終難以從日本侵華的陰霾中走出。電影電視從來沒斷過抗日主題,歷史課本也永遠寫著「勿忘國恥」四個大字,作為一個正宗的90后,我既沒有親身經歷過戰爭,也很難領會爺爺輩們聲嘶力竭的控訴。我有的更多的是疑問:「為什麼這樣一個彈丸之國能夠躋身資本主義列強;資源匱乏,卻曾一度是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小國寡民,卻敢叫囂美國;以中國為導師,卻把中國拍倒在沙灘上。」我們總說日本這指日本那,可是我們又真正有多了解它。我們揚言只要每一個中國人吐一口唾沫就能淹死它,我們也老是抗議日本政府參拜靖國神社,甚至集結起來抵制日貨,可是我們對它仍舊一無所知。我們能看到很多日本學者、文人等對中國歷史、社會做的種種探討。更有意思的是對於中國的紀錄片,日本人、西方人拍得比我們深刻、細緻、詳盡得多。好多我們不在意甚至擯棄的的元素卻被他們完好地保留和繼承下來,特別在考古界,日本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堪稱世界典範。放眼中國各界,卻少有研究日本的人才和著作,即使有,也多以大國的姿態俯視日本,除了罵還是罵,實在不堪入目。美國作家本尼迪克特的《菊與刀》卻能夠以相對客觀和冷靜的態度,引用豐富的事例、訪談以及日本本國的相關著作,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地分析、研究日本社會和民族性,為我打開了一扇了解日本的大門,使我感悟頗多。

Advertisements

下面我就文中提到的幾點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 精神優於物質、環境。靈魂是可以訓練的,人可以通過特殊的修行可使

精神變成至高無上、壓倒一切的東西。一方面,作為一個資源極度缺乏的國家,物質的匱乏使人們轉向對精神的探索,在無力改變現實的情況下,人們只能靠強大精神、強大內心來戰勝肉體對物質的訴求。而實踐證明,強大的精神支柱往往能夠支撐人戰勝現實現在的困難和危難,創造生的奇迹。正如當年中國紅軍十萬里長征一樣,因為有了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中國共產黨以小米加步槍的絕對弱勢戰勝了國民黨的飛機大炮,來了個奇迹般的逆轉,最終贏得中國的江山。日本政府在戰敗后,也以激昂的語調鼓舞民眾重拾信心,用鋼鐵般的意志戰勝飢餓和疾病,飽含熱情地加入到日本的重建工作中。

Advertisements

另一方面,日本地震、海嘯等災害頻繁,惡劣的自然環境促使人們形成早作打算、防範於未然的意識。所以當美國軍隊登陸日本海岸,日本被迫打開海岸;當日本天皇宣布日本戰敗時,日本人並沒有像我們想象中的那樣哭天搶地,奔走相告。日本政府只用「這是我們早就預知的,安全感和士氣也不過是一個精神準備的問題」就把日本民眾安撫得服服帖帖。我們才恍然大悟,這種自欺欺人式的阿Q精神勝利法原來不只中國有,日本政府早就吃透了這一套並把它用得如火純青。這種政治手腕其實並不少見,只是其他國家更側重於把它用來善後,而日本則用於提前預防。總之,都是國家機器維護其權威、鞏固統治的慣用手段。08年的汶川大地震,以其威力之大,破壞力之強,震撼全國以至全世界,如果沒有強有力的政府出來擔保做好善後、重建工作,全中國豈不是早就亂套了,哪還有現在這麼欣欣向榮。

二、 家長制下生活的日本民眾,形成一種獨特的民族性格和一整套相應的處事方法。

日本國土面積狹小,人口也不多,只有一個民族,又是獨立的島國,民眾生活圈狹窄,社會關係穩定,傳統的家族制度仍是維繫日本人日常生活的主要因素。作為家庭的長者(尤其是父親)掌握著全家的經濟大權、財產分配、為子女婚配等重大決策和大部分問題的裁決權,家庭的其他成員不得有任何異議和反對,不服從只能引起整個家族的仇視和報復。當然,從情理上說,家長在做重大決定時都會通過家族大會,請這個家族的主要長者一起討論,再做最後決定。這個決定可能對執行者沒有什麼益處,但一定是有益於整個家族的。因此,傳統家族制度要求人人各守本分,報該報的恩,敬該敬的義務,尤其要注重維護自己的尊嚴,延續整個家族的榮譽。個體的概念和意義被弱化到極點,家族的權威則被捧得極其神聖。這種生活狀態和中國古代的宗法制(現在仍存在於中國的一些農村)下的生活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家庭的各個成員的表現直接影響整個家庭甚至家族在別人眼中的看法和評價,一個人做了什麼醜事,這個污點不僅是他(她)個人的,它還是這個家庭全部成員的,越封閉的地方,這件事的影響力越大,持續的時間也越長,有時竟能影響幾代人。所以每個家庭成員都謹小慎微,深怕自己給家族抹黑。日本人自尊心強,最受不了別人對其的嘲笑。我覺得還有一個原因,他們長得矮小、有蘿蔔腿,不符合世界普遍的美的標準,經常受其他國家的嫌棄、鄙視和嘲笑。長此以往,形成一種民族性的自卑心理,因此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時時刻刻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即使在地震、洪水等緊急情況下,也很少大喊大叫。大多數人以為這是理智的表現,我則認為這更多的是自卑和恥辱感的體現。他們總是以這樣的話激勵自己:「世界上所有的眼睛都在注視著我們,因此我們必須充分顯示日本精神。」正如本尼迪克特所說:「外部世界的贊同在日本具有任何在其他社會中無與倫比的重要性。

生活圈的狹窄還造成另外一種現象:對恩的謹慎和抱歉。與中國人喜歡靠恩來維繫人與人的感情,形成有來有往的交際模式相反。日本人常常抱著既感激又含羞蒙辱的矛盾心理對待別人給予的恩,在向他人施恩的時候也更加猶豫。這就好比住在同一層宿舍樓的同學,一個人因某事欠了另一個不是很熟的同學的人情,本來就有些不好意思,如果一天之內還要多次見面,這個人就不斷地在腦海中想起這件事,就會感到越來越尷尬,直至還了這個人情,內心的不安才得以平復。因此,還不如既不欠他人的也不讓他人欠自己的,生活過得還更自在些,這也是大多數的都市生活的模式。

三、 等級制度的保留,人們把天皇尊為國民的最高祭司,這並不一定是神,卻比女神的後裔更重要。

中國古代有士農工商,日本也有嚴格等級劃分,最高一級是天皇以及皇族、貴族,其次是將軍,緊接著是大名,然後是武士,再來為庶民(農民、工人、商人),最低級的是穢多(賤民)。中國幾千年來有過三十六個不同的王朝,等級劃分和社會結構總在變化;日本在種種的變遷中,卻從未把社會結構打碎過,它的模式永恆不變。天皇就如英國的女皇一樣是國家統一和民族優越性的象徵,任何人也無法動搖他在民眾中的威信。但自德川家族改革幕府以來,天皇的權利被架空,成為政府統治國家的傀儡,並百用不厭。日本民眾會攻擊政府的得失和過錯,卻始終信任天皇。神秘而偉大的天皇被人們尊為國民的最高祭司,他並不一定是神,卻比神更為重要,是日本人所以信念和精神的歸屬地。日本政府正是利用這一點,每每把自己的政策說成天皇的意志,欺騙日本民眾的感情,唆使他們干各種不可思議的事情,而一旦這種計劃失敗,又派天皇出來收拾殘局。東亞共榮圈從興起到以失敗告終的整個過程就是這一套把戲。可以說,只要天皇還存在,日本的右翼勢力就不會消亡,我們就不能放鬆警惕。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