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當生則生、當死則死,天福也!

可以生而生,天福也;可以死而死,天福也。可以生而不生,天罰也;可以死而不死,天罰也。可以生,可以死,得生得死,有矣;不可以生,不可以死,或死或生,有矣。

道家的哲學,對於生死看得那麼寬廣,非常達觀,「可以生而生,天福也」,可以活就活,活著不錯,幸福;「可以死而死,天福也」,到該死的時候就死,死也不錯,也是幸福。真的哦,有人不得其死哦,這些你們青年同學們想不到的。譬如我有一位老朋友,很有名的,都八十幾了,他說當年在某一個時候我不死真可惜啊,如果那個時候死,就是死得其所,就非常有價值。結果到現在老了,還要人照應,走路還拿個拐棍,眼睛又看不清,雖然活得很長壽,可是並非幸福。我有一位朋友,是個軍人,他也到這裡演講過,他說一般到了老年都很怕死,他就不同。他有兩句名言很好,他說死多好啊!是個幸福啊,那是上帝給我們難得的機會,如果我們父母沒有把我們生到這個世界上,連死的機會都沒有,所以死是一個機會,那多寶貴啊!聽起來好像他講幽默話,如果真看懂了就是這個道理。《列子》講的也是這個,就是在可以不可以之間很難。

Advertisements

「可以生而不生,天罰也;可以死而不死,天罰也」,人生的境界到了可以生而自己卻不想活,為一點小事就去自殺,去跳水、去上吊,多悶氣呢!吃安眠藥,多頭痛啊!這是不應該的。可以生而不生 ,自己害自己,這是天罰。但是換句話說,可以死、該死的時候不死,也是天罰。最近有一部書,一位當年很有名的學者寫的文學書,老一輩子的朋友都在看。他在序言中講他是懺悔,借別人的過失來懺悔自己。我說這個懺悔沒有道理。他的序言又講,到了這個時候「不做無益之事,何以遣此有涯之生」,他引用這一句話,只好做一點無聊的事排遣人生。我看他活得好痛苦啊!「可以死而不死,天罰也」,在那裡活受罪。

這些故事的道理,你們年輕同學儘管聽啊,聽了沒有用,就算你拿到博士你還是都不懂,人生非要到某一個情況時才懂。不管年齡大小,只要他做過大事、當過頭子,或經過了艱難困苦,他一讀這本書,就完全懂了。

Advertisements

所以《列子》這本書不是問你對「天罰也」有沒有意見,問了等於白問,絕對沒有意見,既沒有意也沒有見,因為他沒有這個問題啊!像我們當年在學校聽課,老師講上一句,下面他怎麼說已經懂了,那就有意見了,有意也有見,就會問了。

「可以生,可以死,得生得死,有矣;不可以生,不可以死,或死或生,有矣」,你看這些文字是什麼文章?好像是莫名其妙,把字堆起來而已,看是衍文,多餘的。如果你懂了歷史上的故事,有大的人生經驗看它,才明白都是一字千金,非常有力。當人生碰到可以生也可以死的兩可之間,決定活下去,或者聽其自然結束自己的生命;或者碰到那個情況,絕對不應該活下去,或不應該死掉。在兩可之間的,在歷史上有很多案例。

譬如我們講三百年前的歷史,清軍入關前,明朝的末年,那個時候洪承疇經略遼東,防守滿洲這個最大的敵人,海陸空三軍的權力都在他的手裡,結果滿洲的祖宗用一點辦法就把他困住了。這個時候吳三桂還沒有出來。明朝的崇禎皇帝得到報告,說洪承疇在前方戰死了,皇帝痛哭,在忠烈祠供起他的牌位,還親自寫祭文上香主祭。當時他是全國的忠臣,就是說在可以生可以死、不可以生不可以死之間。他被俘虜后,絕食,就是不投降。最後順治的母親出面,故意泡一點參茶給他喝喝啊,然後怎麼恭維一頓啊,就把他動搖了,就投降了。

不過他雖然投降了,也做了很多好事,對清朝最後有幾項不投:俗投僧不投——在家人投降,出家人不投降,所以出家人穿的是明朝的衣服;生投死不投——活時投降,死後可以穿明朝衣服;男投女不投——男人投降,女人不投降,所以清朝近三百年間,女人結婚是穿明朝的衣服,鳳冠霞帔。另外有語言文字不從和官號不從等。這都是洪承疇的花樣,後來他給清朝出主意,如何統治中國。洪承疇一路帶領清軍到南方來,直到統一中國。

洪承疇有兩個重要關係人物,一個是他在揚州的恩人,當年他考功名時,這個老先生曾幫過他。當洪承疇幫助清軍威風凜凜到了揚州時,親自去見他,老先生不見。勉強見到了,你是誰啊?我不認識。他說自己就是洪承疇。老先生說,冒充!我那個學生是忠臣,早死了的,你是個什麼東西要來冒充!硬把他轟出去。另一個是洪承疇的媽媽,他回到福建接他的母親,母親當面罵他又要打他,我兒子是忠臣啊,已經盡忠報國死了,你是哪裡的野種,跑來冒充我的兒子,硬把他趕出去。

講到歷史上這些人物,現在我們幾十年當中,看的也多了,有大陸到台灣,看到現在,才讀懂了這些古書,讀懂了所謂「可以生,可以死,得生得死,有矣;不可以生,不可以死,或死或生,有矣」的道理。

摘錄自《列子臆說》

歡迎訂閱【傳承網】微信號:iccwcn,傳承中華文化,分享南師智慧!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