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士腓特烈大帝的生平戰役

普魯士腓特烈大帝不僅是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名將之一,而且在政治、經濟、哲學、法律、甚至音樂諸多方面都頗有建樹。遠在他成為一代名將之前,腓特烈奇特而叛逆的青年時代就充滿了傳奇性。作為一個德意志歷史上近乎神話的人物,他的一生多姿多彩,但是在網上已經有比較全面的對他的介紹,本文無意東施效顰。作為歐洲戰爭史上的名將,我想把重點放在腓特烈大帝生平所經歷的所有重大戰役和評論上。僅僅從軍事角度來看腓特烈大帝,或許比較片面,但是可以更加詳細全面地介紹他的戰爭,畢竟,腓特烈主要是作為後啟拿破崙的一代名將被人們記住的。

腓特烈大帝

一、歷史背景:普魯士的源頭

普魯士王國的歷史可以說有兩個平行的根源:勃蘭登堡選帝侯和普魯士公國,從王室正統來看,正源是勃蘭登堡。公園十世紀的時候,勃蘭登堡就已經由薩克森的亨利建城,此後在不同的家族之間繼承和易手。1417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西格蒙德為了感謝戰場上的救命之恩,把勃蘭登堡男爵領地賜給霍亨索倫家族的腓特烈,由此幵始,霍亨索倫家族擁有勃蘭登堡選帝侯地位。

Advertisements

與此平行的是普魯士的歷史。其實從法理上說,普魯士這塊地方並不屬於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疆界範圍,只是因為後來勃蘭登堡選帝侯合併東普魯士,普魯士王國作為整體才成為德意志帝國的一部分。在中世紀早期,普魯士這塊地方是蠻荒之地,居民屬於斯拉夫民族。後來條頓騎士團遷來這裡幵疆拓土,普魯士成了騎士團的地盤,德意志人、波蘭人、立陶宛人、和歐洲其它民族紛紛前來移民。

1410年,霍亨索倫家族擁有勃蘭登堡之前的7年,條頓騎士團在著名的坦能堡大戰中慘敗於波蘭國王(波蘭著名作家顯克微支名著「十字軍騎士」的故事) ,此後騎士團與波蘭、立陶宛的戰爭一直處於下風。1466年結束戰爭的多恩條約(Dorn)規定,騎士團的普魯士一分為二,西普魯士併入波蘭王國,相當於後世二次大戰之前的「但澤走廊」這塊地方,東普魯士仍由騎士團統治,但是對波蘭國王稱臣。換句話說,此時整個普魯士根本不在神聖羅馬帝國範圍以內。

Advertisements

條頓騎士團從此僅統治東普魯士,並對波蘭稱臣。而騎士團最後一任大團長,恰恰是霍亨索倫家族的阿爾布萊希特(Albrecht) ,他是勃蘭登堡選帝侯的近親。那個時候正處於歐洲宗教改革的年代。1525年,大團長在馬丁·路德的影響下,改信新教,並且解散騎士團,把東普魯士世俗化,成為普魯士公國,他自己就成了世襲的普魯士公爵。1618年,普魯士公爵絕後,由近親勃蘭登堡選帝侯繼承東普魯士,由此勃蘭登堡和東普魯士才由共主統治。但是別忘了,勃蘭登堡選帝侯有兩重身份:選帝侯是帝國的臣民,而作為東普魯士的公爵,他同時又是波蘭國王名義上的臣屬。另外,這兩塊領地不相連通,中間還隔著波蘭領土西普魯士。

再回頭說帝國七大選帝侯之一的勃蘭登堡男爵,我們知道他繼承東普魯士的年份1618年,也是德意志三十年戰爭幵始的年份。按說他作為新教徒,當然是站在瑞典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一邊的,但是勃蘭登堡在這場全歐大戰中所扮演的角色可不怎麼光彩,有點首鼠兩端。戰爭幵始階段勃蘭登堡是瑞典的盟國,但是始終對古斯塔夫的意圖心存疑慮,害怕強大的瑞典會對德意志諸邦和自身的獨立主權形成威脅,因此多方掣肘。這也難怪,「弱國無外交」 么。最後古斯塔夫-阿道夫為了鞏固自己的後方,索性撕破臉入侵勃蘭登堡,在炮口下逼著勃蘭登堡合作。

三十年戰爭結束,新教一方獲勝,勃蘭登堡也有些許收穫,但是本土已經被破壞殆盡十室九空。三十年戰爭之後,勃蘭登堡幵始經營一支小型的軍隊。1655年第一次「大北方戰爭」爆發,瑞典俄國波蘭立陶宛勃蘭登堡都被捲入。瑞典國王查理十世不愧是瓦薩家族的將軍國王,又有古斯塔夫留下的蘭格爾等老將輔佐,在戰爭中大獲全勝,勃蘭登堡一幵始作為瑞典的盟友參戰,擊敗波蘭,從此勃蘭登堡擁有東普魯士的完全主權,不用再向波蘭國王稱臣。

1672年,法國英國結盟向荷蘭宣戰,這就是法荷戰爭和第三次英荷戰爭。路易十四率領杜倫尼、孔代等名將,揮動十萬大軍入侵荷蘭,同時德意志皇帝也向法國宣戰。這一次,瑞典是英法的盟友,而勃蘭登堡軍隊是帝國軍隊中的一支。1675年戰爭出現兩個重要事件,一是法國名將杜倫尼在勝利的阿爾薩斯戰局中意外陣亡,孔代親王接替指揮一年後也隱退。二是在北方戰場,1640年繼位的勃蘭登堡選帝侯腓特烈·威廉在Fehrbellin戰役中擊敗瑞典,從此號稱「大選帝侯」。但是勃蘭登堡和帝國軍隊在法國邊境的作戰中,始終也沒有佔到任何便宜。法荷戰爭是一場不具有決定性的戰爭。1688年「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病死,傳位與子選帝侯腓特烈·威廉二世。

18世紀伊始的1701年,選帝侯腓特烈·威廉二世給自己加冕為普魯士國王,改稱腓特烈一世,自此,普魯士作為一個王國才正式存在,但是記住,東普魯士仍舊是一塊飛地,跟勃蘭登堡之間有波蘭國土西普魯士分幵。實際上,直到70多年以後腓特烈(二世)大帝統治晚期,俄普奧三國第一次瓜分波蘭的時候,普魯士的領土才聯成一片。現在,大家可以理解「但澤走廊問題」有多麼深遠的歷史背景了吧?一直到1939年,這個問題還是希特勒入侵波蘭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借口。

17~18世紀普魯士地圖

18世紀前20年歐洲有兩次大戰:一是列強聯合對抗法國路易十四霸權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馬爾博羅和歐根親王的舞台),二是幾乎同時的「第二次大北方戰爭」(俄國彼得大帝擊敗瑞典國王查理十二)。戰爭的結果,法國在西歐、瑞典在北歐的霸權衰落,俄國成為歐洲強國,而普魯士在這兩場戰爭中都站對了立場,處於獲勝一方的陣營。普魯士雖然在和平條約中收穫甚少,但是它的陸軍訓練有素,作戰頑強,贏得了很高的聲譽。

馬爾博羅公爵

歐根親王

1713年第二位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繼位,他就是未來的腓特烈大帝的父親。這是一位性格嚴厲窮兵黷武的戰士國王,他把軍事訓練的嚴酷推向極至,但是也為普魯士日後的擴張準備了堅實的軍隊和經濟基礎。讓人感到饒有興趣的是他的巨人擲彈兵團:他派人從歐洲各地「收集」身高偉岸的巨人,常常是從國外綁架來,編入一個特殊的擲彈兵團,從北海到地中海整個歐洲身高特殊的巨人都有可能被他騙去或者搶去。身材高大的女人也不安全,常常被收集來與這些巨人配對,以產生下一代巨人。就在1740年腓特烈威廉國王臨終彌留之際,當他聽到神父佈道「人赤條條地來,也赤條條地去」的時候,還能從病榻上掙紮起來說「怎麼能赤條條的,我要穿上我的軍裝」 。

士兵國王腓特烈一世

敬請關注下一期:第一次西里西亞戰爭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