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為王的精品咖啡,咖啡杯不是咖啡

摘自《精品咖啡學》

「第三波咖啡」第三波咖啡如何形成?既然咖啡時尚已進化到「第三波」,那麼「第一波」與「第二波」如何界定?精品咖啡的三波演化論,是近些年積漸而成,發跡於歐洲,成論於美國,也悄然於國內開花。

精品咖啡的三波演化進程

「第一波」在二次大戰前後,也就是速溶咖啡與羅布斯塔盛行的年代,品質不佳確帶動咖啡消費量。

「第二波」在1966年後,美國的艾瑞佛·畢特(Alfred Peet)創立的畢茲咖啡與茶(Peet's Coffee & Tea ),推廣歐式重焙與現磨現泡的新鮮理念,採用百分之百高海拔阿拉比卡,不添加低海拔羅布斯塔,被譽為精品咖啡教父。而畢茲咖啡的徒弟星巴克則引進義大利卡布奇諾與拿鐵,包裝成時尚飲料,開設連鎖咖啡館,帶動全球「第二波」精品咖啡時尚。

Advertisements

「第三波」肇始於歐洲。2000年後雀巢全自動濃縮咖啡機問世,在挪威開了第一家自動化咖啡館,威脅傳統「第二波」咖啡館生計,一批挪威咖啡師不向全自動咖啡機低頭,以精湛拉花手藝和莊園咖啡,戰勝全自動咖啡機。這些咖啡師多半是世界咖啡師錦標賽的冠軍得主,包括羅勃·索瑞森以及提姆·溫鐸柏,專業度遠勝「第二波咖啡」。

溫鐸柏回憶這段往事說:「如果沒有自動咖啡機的挑戰與淬鍊,我們不會有今日成就。全自動咖啡機雖然方便好用,只需要按鍵不需要技巧,就可以衝出咖啡,但味譜呆板,遠不如手工咖啡迷人。

第三波咖啡6大元素

1、重視地域之味:「第二波」咖啡人習慣以產國來描述咖啡風味,然而,同一產國卻有數十個咖啡品種以及不同的氣候與水土環境,買對產國卻不見得買對品種與水土,僅以產國來論述咖啡風味失之籠統粗糙與不專業。「第三波」改以明確的產區、莊園、緯度、海拔、處理法、微型氣候和品種,來論述不同的地域之味。重視咖啡品種與水土的相關知識是「第三波」第一大進化。

Advertisements

2、避重焙就淺焙:為了呈現各莊園不同水土與品種的「地域之味」,「第三波」業者的烘焙度也從重焙修正為淺焙、中焙或中深焙,很少烘到二爆密集階段,頂多點到二爆就出爐,甚至更早,以免碳化過度,掩蓋地域之味。因此降低烘焙程度,改以淺中焙,詮釋精品豆明亮活潑的酸香水果調,是「第三波」第二大進化。

3、重視低污染處理法:為了減少河川污染,不再墨守水洗豆較優的教條,進而改良不耗水的處理法,使得半日晒、半水洗、蜜處理和濕刨法,大為流行,不但擴大咖啡味譜的多樣性,更可保護環境,永續經營,是「第三波」的大進化。

4、濾泡式黑咖啡成主流:以濃縮咖啡為底,添加鮮奶與奶泡的拿鐵、卡布等意式咖啡是「第二波」的主力飲料,但「第三波」大力推廣不加糖舔奶的原味黑咖啡,採用日式、歐式、美式手沖和賽風或台式聰明濾杯,這些曾被視為粗俗的濾泡式工具,卻是最自然無外力干擾的萃取法,讓咖啡自己說話。

5、產地直送烘焙廠:「第二波」大力推廣的公平交易制度弊端叢生,咖啡農仍遭中間商剝削。「第三波」的烘焙師改以直接交易,遠赴各產區尋覓好豆,協助農民了解精品咖啡市場對品質的要求,進而提高質量,以更好售價,直接賣給烘焙商,亦可避免中間商剝削,增加農民收益,從而培養雙方情誼,形成產地與消費國良性互動,烘焙師與咖啡農的關係更為緊密。

6、科學詮釋咖啡美式學:「第二波」咖啡人習慣以主觀的經驗法則來描述咖啡的萃取、烘焙、栽培與處理,但「第三波」則輔以更精確的科學研究數據,來詮釋咖啡產業,舉凡咖啡品種的蔗糖、有機酸、芳香成分的含量均有科學數據做比較;烘焙與萃取的化學變化,亦以科學理論來解釋,就連抽象的咖啡濃度也以具體的數值呈現。將咖啡上中下游視為一門美學來研究,重視選種、栽培、處理、杯測、烘焙、萃取、濃度與萃出率的科學研究,是「第三波」第六大進化。

感謝看到這的你,回見!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