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黃丸的功效與用法

六味地黃丸是人們都熟知的一種中成藥,很多人都只拿六味地黃丸去滋陰補腎,而將六味地黃丸的更多功效給埋沒了,譬如滋陰降火、養陰明目等功效,您都知道嗎?今天,小編找到曾為清代御醫的王九峰運用六味地黃丸的十三種方法,一起來學習學習吧!

王九峰(1753—1815年),清乾隆嘉慶年間名醫,江蘇省丹徒人。曾召為御醫,授太醫院院監,名重公卿百姓間,為醫者所推崇。學術影響尤以鎮江地區為最,為後來孟河學派之濫觴。因其診務繁忙,所著《王九峰醫案》,抄本頗多,由門人弟子集案整理而成。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王九峰醫案》,由江一平等校注,收載最豐,有病症52個,192案。醫案析理深入淺出,平整通達;論證引經發微,要言不煩;病機闡述,洞中窽要;處方用藥,頗重扶正補腎、培運中土等法。其重視養生保精、怡悅心情、葯養兼濟的思想,為其學術特色之一。全書運用六味地黃丸方治療的病症過半,涉71案,幾達醫案的37%,可謂擅用者矣。六味地黃丸原名「地黃丸」,內有熟地黃、山萸肉、山藥、澤瀉、牡丹皮、茯苓諸葯,由宋代錢仲陽將《金匱要略》腎氣丸去肉桂、附子而成,變補陽之劑為補陰之劑,對後世醫家影響很大,廣泛應用於腎陰虧虛的各種病症,成為補陰的代表(基礎)方劑。王九峰深得其中之意,茲就其應用法則,試作探討。

1.滋陰降火法

(1)滋陰清降法:方葯以生地黃湯加牛膝;六味地黃湯加黃柏、炙龜板;知柏八味丸去山萸肉,加梔子、龜板;生地黃湯去山萸肉、山藥,加白芍、麥冬、甘草、黃芩、牛膝、茅根等為代表。(牛膝性平,引火引血下行以降;黃柏清熱瀉火;龜板微寒,滋陰潛陽以降;梔子瀉火涼血以降;去山茱萸之溫澀。)

常用於陰虛火炎,齒衄動搖,並無火證火脈可據之「衄血」;火旺陽經,血溢於上之「鼻衄」;陰液有虧,氣從少腹上沖則喘之「哮喘」;乃至服瀉心湯,火勢已殺者。滋陰清降,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2)滋陰潛降法:方葯以熟地黃湯去山萸肉,加鱉甲、龜板、五味子;熟地黃湯加西洋參、黃精、天冬、麥冬、龜板、炙鱉甲、煅牡蠣,蜜水疊丸為代表。(去山萸肉之溫澀;加龜板、鱉甲、牡蠣微寒,滋陰潛陽以降,退熱除蒸斂汗,重鎮安神;五味子收澀,益氣生津以降;西洋參、黃精益氣養陰,天冬、麥冬養陰清心、潤肺益胃以降。)

常用於腎虛不能制火,心火上熾之「舌糜」;心腎乖違,五志化火,甚或水不涵木,曲直作酸,陰不斂陽,心煩意亂,莫能自主,竟夜無眠之「不寐」。加介類潛陽以降其火,以「三才」「六味」專培五內之陰。

(3)滋陰和降法:方葯以生地黃湯去山萸肉,加白芍、歸身、牛膝;六味地黃湯加半夏、秫米為代表。(去山茱萸溫澀,加白芍微寒,養血斂陰、柔肝抑陽,與當歸、牛膝同用,養血和血降火,引血下行以和降;半夏、秫米和胃安寐。)

常用於酒色、操勞過度,真陰不足,沖任血動,上溢於鼻之「外衄」,當培補真陰,調和沖任,未可作火熱論治;腎水不足,心陽上亢,胃失和降之「不寐」,宜滋陰降火,和胃安寐。

2.滋陰清火法

(1)滋陰清心法:方葯以生地黃湯;知柏八味丸去山萸肉;熟地黃湯去山萸肉,加牛膝、龜板、地骨皮、麥冬為丸;六味地黃丸去山萸肉,加麥冬、阿膠、小麥等為代表。

常用於火盛水虧,煩熱消渴,胸中震動,驚恐不安之「驚悸」;腎虛水虧,心火上炎之「舌糜」「舌黑」;龍雷五液交枯,虛熱往來,渴不欲飲,自汗不收,痰嗽帶血,面色戴陽,聲嘶脈軟,陰虛出血諸症。宜壯水濟火,養陰清心。

(2)滋陰清肺法:方葯以熟地黃湯加兒參、麥冬、桔梗、炙甘草、蘆根;生地黃湯加牛蒡、阿膠、麥冬、豬膚、烏梅肉;熟地黃湯加歸身、白芍、麥;生地黃湯去山萸肉、山藥,加當歸、白芍、阿膠、川貝、紫菀、百部等為代表。

常用於暑濕司令,厥少陰液益傷之「咳嗽」、火灼金傷之「久咳」;金虧水殘,龍雷震蕩,載血妄行之「咳血」;咳血雖止,痰嗽不已,脈來滑數,陰傷子盜母氣,溽暑流行,謹防狂吐諸症。宜益水之虧,制火之炎,滋腎水而清肺金。

(3)養陰清肝(滋水涵木)法:方葯以六味地黃湯加銀柴胡、白芍、陳皮,蜜水疊丸;生地黃湯去山藥,加柴胡、燈心、麥冬、菊花、蒺藜;熟地黃湯加二至丸;六味地黃湯合生脈散,加黑棗、黃粟米、蜜;六味地黃湯去山萸肉,加白芍、麥冬、牛膝、梔子等為代表。

常用於水不涵木,肝火化風之「肝風」,火炎於上之「風火」;水不養肝,木叩金鳴,載血上行之「咳血」,乃至虛勞已著者;肝陽灼熾,耗損腎陰,水虧火炎,與諸陽相牽為患之「心腹痛」。宜滋水涵木,清瀉肝火。

(4)養陰清胃(腸)法:方葯以生地黃湯去山萸肉、山藥,加牛膝、知母、麥冬、甘草;知柏地黃湯去山萸肉,加萆薢;生地黃湯去山萸肉、山藥,加車前、牛膝、梔子、當歸;六味地黃湯加生地黃、槐米、白芍、荊芥炭;生地黃湯去山萸肉,加荊芥炭、黃芩、槐花、側柏葉等為代表。

常用於陽明有餘,少陰不足,陰虛火動,齒衄消渴,脈來浮滑,神倦氣怯,便堅溲數之「衄血」;善食而瘦,熱結陽明胃經之「中消」,清之防其疽發;瘀停少腹,脹痛不舒,血為熱搏,滯澀難行,自汗不寐,嘔吐心煩,二便不爽,火在二陽之「心腹痛」,宜先徹胃腸之火,再議行瘀;酒濕傷陰,或濕熱腸風,血隨經下,常發常止之「便血」,血不養肝,肝不藏血,乙癸同源,當養陰清腸。

3.養陰清心相火法

方葯以生地黃湯加石菖蒲、磁石、黃芩、柴胡、木通;知柏地黃丸加木通、柴胡、橘紅、茯苓、菊花、麥冬、磁石、童便為丸;熟地黃湯加石蓮子、女貞子、旱蓮草等為代表。

常用於氣火交並於上、腎水不足於下之「耳聾」「耳鳴」,清心相火,和肝腎,化痰濕,各有所宜;少年「耳聾」,厥、少不和,心相不寧,宜補真陰,非老年重聽可比者,所謂「壯水則火靜,火靜則痰消,毋拘拘乎化氣,勿汲汲乎清心」;心旌上搖,腎火下應,意應於內,精滑於外之「遺精」。精傷無以化氣,氣虛無以化神,形神慵倦,肢體無力,陰不戀陽,浮火時升,寐來口燥,間有妄夢,證屬陰虧,宜滋陰清火斂精。

4.脾腎雙培法

(1)固腎培土生金法:方葯以六味地黃丸合六君子湯去山萸肉,參用西洋參為丸;生地黃湯加西洋參、白朮、陳皮、半夏、甘草、阿膠、百合為丸等為代表。

常用於陰陽兩傷,脾腎雙虧,以致風伏肺經,哮喘屢發之「哮喘」;秋燥傷肺,痰嗽益甚,氣促似喘,內熱便瀉,上下交損之「咳嗽」。宜固腎培土生金,清上實下輔之,守常調治。

(2)養陰健脾舉陷法:方葯以六味地黃丸合十味資生丸、補中益氣湯加木香、黃連為代表。

常用於精通之歲,陰未和諧,久瀉傷陰,寒濕水氣,交並中州,腹中氣墜,濕郁化熱之「泄瀉」。養陰以清其熱,健脾益氣以化其濕。

(3)滋陰益火健胃法:六味地黃丸加枸杞子、制附子、東洋參、白朮、歸身合附子治中湯(理中丸加青皮、陳皮)為代表。

常用於腎水不足,胃火素虧,服治中湯雖然益火,未能達下之「積聚」。滋腎之陰,益火之本,亦中病下取之法。

5.養陰明目法

方葯以六味地黃丸加枸杞子、菊花、當歸、白芍、蒺藜、石決明、桑葉、黑芝麻(明目地黃丸合扶桑丸);熟地黃湯去澤瀉,加蓯蓉、白朮、當歸、枸杞子、五味子、天冬、麥冬、洋參、甘草、龜板、橘紅、菟絲子、柏子仁,熬膏等為代表。

常用於肝陰不足,氣火上炎,掩閉神光之「失明」,此亦養肝清肝法也;腎水素虧,木燥生風,風火交並於上,陰液消耗於下,致令瞳睛暗淡,瞳子無光,色兼藍碧之「內障」,宜壯水濟火,補陰潛陽,兼顧脾氣。

6.交通心腎法

方葯以六味地黃湯加棗仁、阿膠、雞子黃;生地黃湯去山萸肉,加柏子仁、歸身、棗仁、麥冬、洋參、蜜丸;地黃湯加蜜楂、夜交藤、淡菜等為代表。

常用於心腎兩虛,腎水不升,心火不降之「不寐自汗」;壯火食氣,氣不攝血,濕熱相乘之「溺血」,服「知柏八味」不效者,情志所病;先天後天皆虛,勞嗽后頻頻走泄,時有心悸,體倦食少,勞心耗腎,心腎兩虧,脈不寧靜,心相火旺,陰虛精遺於下,陽虛熱冒於上,心腎不交,水不濟火之「遺精」者。當補坎瀉離,固腎清心,交通心腎。

7.益腎納氣法

方葯以熟地黃湯去牡丹皮、澤瀉,加龜板、五味子、磁石、車前子;六味地黃丸加牡蠣、沙苑子;六味地黃丸加歸身、五味子;六味地黃湯山萸肉減半,加川貝、麥冬、五味子;熟地黃湯加鹿角霜、五味、胡桃肉;都氣丸加龍齒、紫石英等為代表。

常用於衰年下元虛乏,動則氣喘之「哮喘」,治用填補,虛喘治腎;金殘水涸危症,虛里穴動應衣,宗氣無根,孤浮於上之「久嗽」,乃至氣促似喘,腹鳴便泄,藩籬不固,有痰涌喘汗暴脫之虞者;水火不濟,神志不安,宗氣上浮,虛里穴動之「怔忡」時作諸症。治用填補,鎮攝納氣固脫。

8.養陰益氣生津法

方葯以六味地黃丸合生脈散加牛膝為代表。

常用於病久氣餒中傷,胃不清和,陰液未能遽復,心煩口渴之「心腹痛」。養陰益氣,生津和胃。

9.養陰燥濕利濕法

方葯以六味地黃湯加黃柏、蒼朮、蜜;生地黃湯加橘紅、薏苡仁為代表。

常用於腎胃兩虧,胃氣不能敷布,氣血源流不暢,屢發不瘳之「腰痛」,頭傾視深,步履欹斜。「六味」「二妙」,腎胃兼治,以漸圖功;「濕熱」生痰,兩尺滑數不靜。濕熱傷陰,利濕傷陰,以三補三瀉法,兼以利濕。

10.滋陰潤燥法

方葯以地黃湯去山萸肉,加五味子、麥冬、杏仁、胡桃肉;六味地黃丸去牡丹皮、澤瀉,合生脈散加當歸、牛膝、枸杞,蜜水為丸為代表。

常用於陰虧之「燥咳」。金之所畏者火也,金之化邪者燥也,燥甚則癢,癢甚必咳,當滋陰清肺,潤燥止咳;高年血燥陰虧,胃不能食,便不能下之「心腹痛」,宜滋陰養胃潤燥。

11.滋陰引火歸原法

方葯以六味地黃湯去山萸肉,加肉桂為代表。

常用於宿疾陰虧,顛頂時痛,面色戴陽,脈來軟數,浮陽上擾清空之「頭痛」。暫以壯水之主,引火歸原。

12.清上實下法

方葯以六味地黃湯去山萸肉,加牛膝、車前、天花粉(一作蔞皮)、葛花、橘紅、青皮、昆布為代表。

常用於大便結如羊糞、食不能下之「關格」。少陰髒水耗竭,陽明腑火上炎,一任三陽轉結,清上則肅降而膀胱之液化,實下則五液充而三陽之結解。

13.滋腎通關法

方葯以熟地黃湯去山萸肉,加冬葵子、郁李仁、冬瓜仁、火麻仁、柏子仁、車前子、姜半夏為代表。

常用於脈來洪數,氣鬱填胸,汩汩有聲,隱隱作痛,不能食,二便俱阻之「關格」。宜滋陰通關,賴子仁潤而沉降。

小結:本文就王九峰運用六味地黃丸及其加減方葯的案例,分析歸納為13法。其所涉金匱腎氣丸方病案,不在本文研究範圍之內。

六味地黃丸為肝腎陰虛而設。就王氏運用六味地黃丸的案例而言,使用頻率最低的是山萸肉,「水不制火,火旺陽經」之血證、濕熱、伏邪諸證多去之;其次是牡丹皮、澤瀉,「內無實火」「血燥陰虛」者去之;陰虛水虧者去茯苓;痰火、濕熱者去懷山藥。本文謂「地黃丸方」者,必有地黃,且山萸肉、懷山藥、牡丹皮、茯苓、澤瀉五葯,不得少於三味,否則非地黃丸方。

王氏運用地黃丸方時所加諸葯,常為立法眼目,除「知柏」「杞菊」「麥味」「歸芍」及「明目」「都氣」「左慈」等與加味地黃丸方諸法相類外,立法用藥常有巧思,如以沉香納氣、引火歸原等,宜細心體會。王氏治病,辨證詳明,立法嚴謹,相互滲透配合,應用自如,嘆為觀止。其服法劑型,符合輕重緩急原則,丸藥湯劑常有「早服」「午後服」「晚服」等通變方法,以適應治療之需。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