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紅效應——經濟低迷口紅卻如此熱銷?

每當經濟不景氣,人們的消費就會轉向購買廉價奢侈品,而口紅雖非生活必需品,卻兼具廉價和粉飾的作用,能給消費者帶來心理慰藉。經濟危機之下,消費者的購物心理和消費行為等都發生了變化,普通消費者個個都變成了砍價高手,經濟危機也使得如口紅這類的廉價化妝品和文化類的產品出現了大賣。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首次提出的「口紅效應」經濟理論。

2008年的世界性經濟金融危機,給「口紅」帶來了市場。美國媒體稱,口紅、面膜的銷量開始上升,而做頭髮、做按摩等「放鬆消費」也很有人氣,這與其他大宗商品和奢侈品的低迷銷量呈現出鮮明的對比。全球幾大化妝品巨頭的銷售額證實了這一觀點,其中包括法國歐萊雅公司、德國拜爾斯多爾夫股份公司以及日本資生堂公司等。歐萊雅公司2008年上半年銷售額逆市增長5.3%。「口紅效應」開始顯現,而「口紅效應」這一20世紀30年代提出的理論也在海外媒體上不斷亮相。

Advertisements

在經濟蕭條時期,人們的收入和對未來的預期都會降低,這時候首先削減的是那些大宗商品的消費,如買房、買車、出國旅遊等,這樣一來,反而可能會比正常時期有更多的「閑錢」,正好去購買一些「廉價的非必要之物」,從而刺激這些廉價奢侈品的消費上升。經濟政策制定者和企業決策者可以利用這一規律,適時調整自己的政策和經營策略,就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機的負面影響。

在中國國內,「口紅效應」一詞的走紅,源自中國電影行業的一場討論。世界經濟金融危機,很容易讓人聯想起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經濟危機。那時幾乎所有的行業都沉寂趨冷,好萊塢的電影卻乘勢騰飛,熱鬧的歌舞片大行其道,給觀眾帶來歡樂和希望,還讓秀蘭·鄧波兒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有人因此認為,中國電影也可借「口紅效應」,找到一次逆境上揚的機會。同時也有學者指出,由電影借「口紅效應」推廣開去,其他文化娛樂產業也可以從「口紅效應」中獲益。

Advertisements

從微觀經濟學角度講,是由於替代效應大於收入效應。經濟蕭條,人們的收入減少,正常情況下人們的消費也會減少;但是,當人們放棄購房、購車,放棄出國旅遊等對昂貴商品的消費時,人會把手中的閑錢用於消費那些昂貴商品的替代品——「廉價的非必要之物」,也就是產生了替代效應。這種替代效應遠遠大於因收入減少而減少消費的收入效應,於是就產生了口紅效應。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