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中央文官制度

朝代更迭頻繁的中國古代。官員的體系也在發生著不斷變化。尤其是文官的體制。

秦漢以來,中央的架構:

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秦皇一統天下后,下設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來構成中央統治系統。其中丞相主要負責佐理朝政、太尉主管軍事、而御史大夫充當秘書及監察職能,監察百官。

接下來是漢朝:我們都說漢承秦制,其實這兩個王朝在某些方面還是不一樣的。其中丞相的權力逐漸縮小。到了西漢末年,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他們的職能和名稱都有所改變。丞相改稱大 司徒、太尉改稱大司馬、御史大夫改稱大司空,是為三公。然而在漢光武帝以後,這個三公的職能有所轉變,主要是例行公事,而他們實際的權力已經轉歸台閣了。而這裡的台閣就是尚書台,即我們後世所說的尚書省。

Advertisements

九卿,一般指的是秦漢時期,除了三公以外的中央一級的行政人員。大致如下:


奉常(也稱太常),掌管宗廟禮儀,與日後的

郎中令(也稱光祿勛),掌管宮廷侍衛

衛尉(也稱中大夫令),掌管宮門近衛軍

太僕,掌管皇帝車馬

廷尉(也稱大理),是最高法官

典客(也稱大行令、大鴻臚),管理少數民族事宜

宗正,管理皇族事務

治粟內史(也稱大農令、大司農)管理租稅賦役

少府,管理宮廷總務。

接下來說一下,影響中國接近一千年的三省六部制度:

其實三省裡面的尚書省最早應該是在東漢光武帝時期的尚書台。

中書省:魏文帝曹丕所設,掌管機要發布政令,長官為中書令。

隋朝為內史省。

宋朝中書門下與樞密院合稱二府。

元朝,廢除門下和尚書省,以中書、樞密院和御史台分管政、軍、監察三權。

Advertisements

明初,又啟用中書省,洪武十三年又廢除中書省,直接由皇帝管六部。隨後,永樂皇帝,設立內閣。

門下省:在漢朝時,屬於少府的侍從機構,但是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成了權力的重心。隋唐時期,和中書省一樣是權力的中心。具有審查政令的職責。其手下有黃門侍郎、給事中、散騎常侍、諫議大夫、起居郎等。

尚書省,前生為尚書台。魏晉南北朝時,南朝劉宋時期,將它改為尚書省。隋朝時期基本定型。最高政令機構。下設吏、禮、兵、度支(后改為戶)、都官(后改為刑)和工六部,與諸寺、台分別處理各類事務。

請大家多多關注「八大山人」或微信「笑談趣史」可以和小編聊歷史哦!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