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穴名解(肝經)

針灸穴名解(肝經)

高式國著

肝,足厥陰之脈

《靈樞經◎經脈篇》:「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叢毛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腘內廉,循陰股,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人頏顙,連目系,上出(出頁),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著,從目系,下頰里,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

大敦

敦,厚也。有聚而未發之意,與少陽之氣會於人身之最下(地五會)。則一陰(厥陰)生髮之氣,萌動於下,而資長全生,即動養萬物也。本穴當厥陰之初,承少陽交與之氣,聚於足之大指。凡陰氣之聚於下者、至博至厚,故名「大敦」。《素問◎陰陽離合論》云:「少陽根起於竅陰」,「厥陰根起於大敦。」亦即陰陽互根也。本穴治淋、疝、崩,厥、陰器諸病,以及小腹痛,臍中痛、情志悒悒、喜寐、屍厥、鼓腸、遺溺等症。按陰陽互根之義,經穴命名,當在《內經》成書以前。

行間

行,足之用為行。氣得行而通,滯得行而解。本穴為行走著力之處,其用,著重瀉法。瀉之俾使鬱氣通行也。間,病癒為病間。即病得通行而告愈也。猶雲氣得行,而病得間也,故曰「行間」。

太沖

本穴與沖陽傍近。進步抬足,首當其衝,故名之以「沖」。穴在跗上,足大指次指,歧骨間,故名「太沖」。以其近於大指也。

太沖穴底,與湧泉相對。湧泉屬腎。又《素問◎水熱穴論篇》云:「三陰之所交,結於腳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腎氣之下行也。名曰太沖」。王註:「腎脈與沖脈並下行,循足,合而盛大,故曰「太沖」。其所治症,多同於湧泉。當與腎經諸穴互參之。

中封

聚土成凸為封。又土在溝上曰封。《靈樞◎經筋篇》云:「厥陰之筋,結於內踝之前」。即商丘、丘墟二凸之間,故名「中封」。猶雲中立於兩封之間也。

按兩凸之間,其象屬陰,具中虛之離象。故治五淋、寒疝、痿厥、筋攣、失精、陰縮入腹、體不仁,痎虐、行步艱難等症,應以補瀉手法調之。

蠡溝

蠡,水族之陰類也。溝,凹渠之陰象也。本穴在脛骨與腨腸肌之間,為足厥陰經之絡。與足少陽之絡光明相應。喻光明猶明珠,腨腸肌覆伏如蠡(蚌殼),故名為「蠡溝」。光、蠡二穴,誼猶母子。用於治療,取宜和協。

本穴治脹滿、疝痛、癃閉、暴脹、小便不利、臍下積氣如石、月水不調、帶下、陰癢、睾丸卒痛等等陰沉之症,即蠡溝之治意也,義在助陽氣以抑陰邪。

中都

都,聚也,豐也。又澤中有丘曰都。足厥陰之筋,上循脛上、結於內輔骨之下,其處肌肉豐起。本穴直上有足太陰之陰陵泉。下有本經之蠡溝,後有漏谷、前有足陽明之條口、巨虛。四周諸穴,具有凹下如澤之意。本穴居其當中,猶澤中之丘也,頗合「都」字之義,更以本穴位於膝踝折中處,故名之以「中」,而曰「中都」。治崩中、腸澼、(疒貴)疝、產後惡露諸陰症。

膝關

穴在膝關節處也。治膝關節病,調其屈伸。後漢劉熙《釋名》:膝,伸也。可屈伸也。膝為人身關節之最大者,故名「膝關」。屈膝取之。治臏膝引痛、濕寒,歷節、咽痛、風痹等症。

曲泉

穴在陰谷之前,曲膝橫紋內側端,凹處,故名「曲泉」。猶臂之曲池也。主治男子失精、女子疝瘕、少腹腫痛,陰器諸病以及喘衄風癆、目□□等症。

陰包

包,與胞、脬俱通。本穴在膝上陰倒。治腰尻引小腹痛、遺尿、失精、小便難諸病之涉及脬者。在女子則治月經不調及有關子宮精室者。本穴以功用攸關而得名也。故稱之「陰包」。

五里

五者數之中,里與理通。即理其中以應於外也。凡肢體病之關於內臟者,本穴可以理之。外因症多不取此,《針灸大成》謂治風癆、嗜卧、腸中滿,熱閉、不得溺、四肢不舉等症。即治療五內之疾而應之於外者,因名「五里」。

凡穴位之名三里、五里者,均以其能治多經病也。《甲乙經》灸「五里」,左取右,右取左,想其內部經線有交叉也。本穴近處無正確標誌可指,故不能以一寸為一里計之也。

陰廉

廉,側也,隅也,又邊際也。其處有筋核如羊矢,穴在筋核下方,婦人求子可灸之。月經不調,腿股痛,亦可取此。《銅人》針八分。

急脈與陰廉同一穴底,其實則一穴也。急脈在筋核上方,陰廉在筋核下方,後人強分之耳。核下有脈,其動滑促,因名「急脈」。此乃厥陰之大絡,為睾丸之系帶,治□疝可灸之,不可刺。

章門

章,障也。《禮記》:「四面有章」。猶雲障礙也。本穴治症、瘕、疝、痞及藏氣鬱結諸症。取之,猶開四章之門,以通痞塞之氣也,故名「章門」。

期門

本穴為治血症之要穴。血症以月經為最。月信有期,故名「期門」。期,時也,會也。門,開也,通也。

考肝經諸穴,多治疝氣、陰莖痛,及婦人經血諸病,其脈行徑,循股際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其內循行者,挾胃屬肝絡膽也。本經之氣,循內行支線,從肝貫膈,上注於肺,出於中府。再逐次循行,猶如期與會者。

《釋名》釋疾:「厥氣從下厥起,上行入心脅也。本穴為厥陰經之末穴。本經起於足趾,終於脅下,頗合釋疾之論。故厥氣之為病,得其循回來複,則愈也。

《傷寒論◎厥陰篇》:「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又曰:「下利后脈絕,手足厥冷,晬時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如此兩條經文,可與針灸厥陰經各穴症治互參。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