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胃痛和普通胃痛有什麼不一樣?

胃病幾乎每個人都有,那麼人們關心的胃癌胃痛和普通胃痛究竟有什麼不一樣?

良性的胃潰瘍能引起胃痛,惡性的胃癌也能引起胃痛,遇到胃痛,最讓人們擔心的就是我這胃痛會不會是由胃癌引起的?

一定要做胃鏡才能區分嗎?

雖然胃鏡檢查是區分的最準確手段,但在檢查之前可以根據根據胃痛的特點和一些其他臨床表現來預估、推測。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些有警惕性癥狀的信號。

【疼痛的規律不一樣】

以常見的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引起的胃痛為例:胃潰瘍的疼痛有一些規律,疼痛一般呈燒灼樣或鈍痛,且疼痛的發作與進食有關,一般是吃飯時疼,吃完飯過一段時間好轉;十二指腸潰瘍是飢餓時疼,進食后好轉,每年發作的時間在某個季節,有一定規律。

Advertisements

如果上腹疼規律性沒有了,變為不定時發作,或成為持續性隱痛,或疼痛性質比以往發生了明顯的改變,變成了持續性的疼痛或者持續夜間的疼痛,這種情況要考慮有沒有惡性的可能。

【其他不同的表現】

1、常規治療無效:平時服用都有效的那些的抑酸葯或中和胃酸等藥物,近來效果變得不明顯,甚至無效,不要再自行服藥了,該去消化內科或普外科就診看看究竟是怎麼回事,因為腫瘤引起的胃痛不適常規治療是不起效的。

2、出現嘔血或黑便:如果發生了嘔血或出現柏油樣大便,大便潛血試驗結果持續呈陽性,並且發生嚴重貧血,這些跡象告訴我們這不是普通的胃病,要排除一下有沒有胃癌的可能性。

3、消瘦、食欲不振:短期內出現食欲不振、噁心、嘔吐、發熱及進行性的消瘦,這是惡性腫瘤的共同特徵。

Advertisements

4、腹部包塊:良性疾病一般不會形成腹部包塊,惡性腫瘤在晚期常常在腹部可以摸到質硬的包塊,呈結節狀,不光滑,壓之疼痛。

胃癌高危人群需注意

胃痛是很常見的癥狀,小至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大至胃癌、胰腺癌等都可能出現胃痛的癥狀,然而總體上還是以良性病引起的最為常見,所以一般人無需過度恐慌,上了年紀的胃癌高危人群有防範意識,懂得識別一些不尋常的癥狀,平時要注意預防和體檢。一方面要從胃癌發生的危險因素來預防,另一方面要從早期發現入手。

胃癌家族史、胃癌高發區居民、50歲以上男性、長期吸煙、飲酒,愛吃燙食、腌制和燒烤食物、高鹽食物等不良生活習慣的人、長期患有性萎縮性胃炎伴幽門螺桿菌感染、腸上皮化生、胃潰瘍、胃息肉、殘胃等都屬於胃癌高危因素,符合越多危險性越高,大家自己心中要有數。

年齡、性別、家族史等先天因素我們無從改變,但吸煙、飲酒、飲食習慣完全是可以改變的,對於有萎縮性胃炎和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胃癌高危人群的朋友建議積極治療,起到消除危險因素的作用,最終降低胃癌發生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從早期發現入手。考上述癥狀來判斷有沒有胃癌的可能是不夠的,早期的胃癌患者,往往沒有明顯癥狀,或者只有上腹部不適、不典型的上腹部疼痛等非特異性的癥狀,出現了明顯的癥狀加劇再去檢查往往比較被動,所以最好能有計劃地進行體檢。

胃鏡檢查做不做呢?

胃癌高危人群如果出現了上述警惕信號,要警惕「老胃病」是不是出現了變壞的情況。有的患者經常會糾結問醫生,「我這個情況有沒有必要做胃鏡啊?」我們想說,有必要做胃鏡時別畏懼檢查的不適,隔著肚皮的事情不做檢查很難有確定性的結論,如果你的醫生建議,你自己也擔心,那就去查個清楚,糾結是沒有用的。

大家需要知道,有時光憑癥狀再有經驗的醫生也難以區分或準確判斷,分析來分析去都只是假設和可能,有那麼多功夫不如去做個胃鏡來得明了。沒做檢查前誰敢給你打包票說「沒事」,萬一有事呢?1+1=2那是數學,非常肯定,醫學是一門不確定因素很多的學科,希望大家明白這個道理。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胃癌的發生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胃癌的發生並非由正常胃黏膜上皮細胞短時間驟然轉變為癌細胞,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這個過程可能沒有癥狀,但只要你足夠重視完全可以從被動發現的角色轉換為主動預防的角色,建立預防和定期檢查觀念對於高危人群尤其適用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