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癥狀胸痛的診斷思路

胸痛指原發於胸部或軀體其他部位放射到胸部的疼痛。其原因多樣,程度不一,且不一定與疾病的部位和嚴重程度相一致。

【病因】

  1. 胸壁病變:皮膚及下皮組織、周圍神經、肌肉、骨關節病變。

  2. 胸腔臟器疾病變:心臟、大血管、肺、胸膜、氣管及支氣管、食管、胸腺、縱隔疾病。

  3. 腹部臟器疾病。

  4. 肩關節及周圍組織疾病。

【鑒別診斷思路】

一.胸壁病變:

1 皮膚及皮下組織急性炎症:除疼痛外,局部有紅、腫、熱及壓痛。

2.帶狀皰疹:為病毒感染性疾病,常驟然起病。早期類似肋間神經痛,隨之在皮膚上出現紅斑→丘疹→水皰。疼痛程度不一,呈刀割樣或灼痛。病程約2-4周。

3.肋間神經炎:由感染、外傷引起,疼痛沿一根或數根肋間神經支配區分佈,呈刺痛或灼痛,轉動身體、深呼吸、咳嗽等可使疼痛加劇。

Advertisements

4肋間神經腫瘤:常由於轉移性腫瘤侵犯、壓迫肋間神經所致。呈持續性劇痛,有惡性腫瘤的相應表現。

5.流行性胸痛(Bornholm病):由柯薩奇B組病毒引起,通過胃腸道及飛沫傳染,多發生與夏秋季。突然發生胸部和腹部肌肉疼痛為本病突出變現。疼痛性質多樣,程度不一,可伴有發熱、咳嗽、頭痛、氣促等。從咽拭標本或糞便中分離出病毒可確診。

6.肋軟骨炎:又稱Tietze病,病因不明。病理特徵為肋軟骨單個或多個增粗、隆起。當咳嗽、深呼吸、病側上肢活動時疼痛加劇。局部壓痛但皮膚無紅腫。多見於青壯年。常在3-4周內逐漸消失。

二.胸腔臟器病變:

  1. 心絞痛:由於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多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所致)或心肌氧耗增加,使心肌發生暫時缺血缺氧,代謝產物積聚,刺激心臟纖維,反射到大腦而產生的痛覺。多發生於胸骨后和心前區,可向肩、背及上肢放射。多呈壓榨、緊縮、窒息感,一般持續不超過10分鐘。經休息、去除誘因或含服硝酸酯類藥物后可迅速緩解。常有乏力、飽餐、寒冷、吸煙等誘因,亦可在睡眠休息時發作。發作時心電圖可出現ST短改變,但無病理性Q波,胸痛消失后恢復正常。一般心肌酶不升高。

    Advertisements

  2. 急性心肌梗死:為冠心病的嚴重類型,由於冠狀動脈閉塞導致心肌持續性缺血和壞死。胸痛的部位、性質和誘因與心絞痛相似。急性心肌梗死是胸痛特點:1〗胸痛多呈持續性,可達數小時甚至更長。〖2〗含服硝酸酯類葯常無效。〖3〗多伴有大汗、發熱和心動過速,梗死面積大者可有血壓下降、嚴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心源性休克。〖4〗心電圖表現為梗死相關動脈對應導聯ST段抬高及病理性Q波。〖5〗在相關時間內血清酶明顯升高。

  3. 主動脈夾層:發病與高血壓和動脈粥樣硬化有關。常起病急驟,突感胸骨后或心前區撕裂性劇痛或燒灼痛,可向頭頸、上肢、腰、背、腹部發射。伴休克徵象時血壓一般無明顯下降。可有一側橈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部分病例可聞及心臟舒張期雜音或心包摩擦音,X線檢查示主動脈影進行性增寬,心電圖無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徵性演變過程。

  4. 急性心包炎:多位於心前區、背部及劍突下的銳痛或悶痛,可聞及心包摩擦音,如產生積液則疼痛消失而出現心包填塞征。

  5. 心臟神經官能症:多見於青壯年,女性略多。易與心絞痛混淆,其胸痛時間短暫,部位不定,與運動、休息均無關,多伴心悸、失眠、易激動及其他神經衰弱表現。輔助檢查可排除器質性心臟病。

  6. 急性胸膜炎:各種病因所致的胸膜炎癥狀均可致胸痛,乾性胸膜炎呈刺痛或是撕裂痛,多位於腋前線和腋中線,深呼吸則疼痛加劇,可出現胸膜摩擦感(音)。滲出性胸膜炎時胸痛可減輕,代之以胸腔積液征。

  7. 自發性氣胸:由於肺大胞破裂、肺結核、肺膿腫、或癌性空洞穿破所致,大量氣胸時壓迫肺組織可出現突發性胸痛,呈尖銳刺痛,撕裂樣痛,伴呼吸困難,端坐呼吸,脈快,大汗等,患側呼吸明顯減弱或消失,器官向健側移位,X線檢查可確診。

  8. 肺梗死:由於體循環靜脈或右心血栓脫落堵塞肺動脈,或肺動脈血栓形成所致,主要表現為突發性胸痛,呼吸困難和紫紺。如堵塞動脈主支則可發生急性肺心病甚至休克而猝死。肺動脈造影和核素掃描可協助診斷。

  9. 縱膈腫瘤:發生與縱隔的良性和惡性腫瘤均可引起胸痛,如壓迫胸椎和肋骨可呈持續性胸痛,常伴呼吸困難、聲嘶、咳嗽及上腔靜脈阻塞綜合症等壓迫癥狀,x線檢查及CT掃描可確診。

  10. 食管疾患:包括急性食道炎、是管周圍炎、食管癌等。胸痛位於胸骨后,呈持續性隱痛或鉆痛,常放射到其他部位。吞咽時疼痛加劇,可伴吞咽困難。

三.腹部臟器疾病:膈下膿腫、肝癌、細菌性肝膿腫、肝癌、肝淤血、膽石症等可有下胸疼痛,常向右肩放射。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