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升小直通車:一年級新生常見問題及預防策略 ,收藏了!

今年5月教育部確定的全國學前教育宣傳月主題是「幼小協同、科學銜接」。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在宣傳月啟動儀式上強調,要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引導全社會尊重兒童的成長規律,幼兒園、小學協同努力,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促進幼小科學銜接。一直以來,幼兒園非常重視幼小銜接教育,為幫助孩子們儘快適應小學開展豐富的教育活動,但由於缺乏系統性研究,沒有找到一條讓小學提前參與的有效途徑,所開展的活動沒有很好地針對小學低年級教育教學實際,甚至處於自說自話的狀態,導致不少孩子到小學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學習和生活。為此,由湖南省教科院民辦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副所長雷芳帶隊的「幼小銜接創新教育研究」課題組,吸納一批優秀的小學校長和低年級帶班老師、幼兒園園長和大班老師,深入調查小學教育教學的實際需要,了解一年級新生常見的問題,並以此為基礎思考幼小銜接教育的策略和措施。下面是課題階段性成果,供准一年級家長及相關人員參考。組孩子從幼兒園升入小學,是他們在人生早期所經歷的一次重大轉變,將對他們的心理和適應能力提出很大的挑戰。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將會出現哪些心理和學習、生活上的問題?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是什麼?不及時解決這些問題的後果是什麼?如何有效預防這些問題?本文將試圖加以闡述。

Advertisements

一、心理上常見的問題

1.失落感。幼兒園裡的孩子對上小學都有一種渴望,看到鄰居的大哥哥大姐姐背著書包,戴著紅領巾去上學,總是心生羨慕。到了大班,孩子們的這種渴望心理會隨著家長和幼兒園不斷地給孩子做的學前準備而不斷增加。隨著入學的臨近,他們心情激動,甚至興奮得睡不著覺,充滿自豪感。這個時期的孩子基本都有當個好學生的願望,有些為了實現做小學生的願望,往往很聽大人的話,家長提出的以前無法達到的要求,這時孩子都可能會做到。但是,真正進入一年級后,小學生活紀律上的約束和學習上的緊張,使孩子們出現很大的心理落差,曾經期待的美好並不存在,學習知識的方法和內容不像自己想的那樣容易、有趣,在課堂上的被關注度也下降了。這時,難免心理上有一些失落。

Advertisements

2.孤獨感。在幼兒園裡,通常只有三四十個孩子,甚至更少,班裡配有兩位主班老師和一位保育員,活動的範圍一般限於本班活動室,老師與孩子像一個親密和諧的大家庭,溝通和互動機會比較多;而到了小學,活動的範圍比較大,孩子們不再局限於自己的教室,同學之間的競爭性增強,老師同時面對四五十個、甚至更多孩子,沒有辦法與孩子及時地一一溝通,孩子們在心理上會有一種被老師忽略甚至冷落的感覺。加上,此時的孩子,與幼兒園原來熟悉的環境分離,適應陌生的環境需要一段時間。而此時新的同學關係還沒有建立,在新的班集體里沒有找到自己在團體中的位置,並為班級所認同,難免產生孤獨感。

3.壓力感。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三種變化讓他們不同程度產生壓力感。一是行為規範的變化:孩子在幼兒園時,可以遲到早退,行為相對自由;而在小學,行為規範比較嚴格和制度化、秩序化。由相對自由的園所生活過渡到相對嚴謹的學校生活,難免產生不適應感。二是學習方式的變化:在幼兒園裡,孩子們是在輕鬆、活潑、自由的環境下、以遊戲為主開展活動,進行學習,而小學則是以知識學習和能力訓練為主,40分鐘的課堂教學不能隨意亂動,在幼兒園動慣了的孩子一時難以適應。三是家長和老師要求的變化:在幼兒園,家長和老師對幼兒都是以維護快樂和興趣為主,沒有硬性的學習要求;而對小學生來說,則有一定的學習目標,而且規定了完成的期限,自由玩耍的時間少了,孩子會明顯地感覺到老師和家長的要求發生了變化,會感到約束太多、不夠自由、學習負擔重。如果此時家長和老師不能及時了解到孩子的以上這些心理問題,缺乏對孩子的鼓勵和有針對性的輔導和幫助,孩子長期處在這種心理狀態下會身心疲憊,可能產生種種不適應、抵觸,甚至出現不喜歡上學的情緒和行為,不能很好地適應小學的學習和生活,還會出現程度不同的學習障礙或心理問題。

二、學習生活上常見的問題

1.注意力易分散。大多數一年級新生每節課的前十分鐘注意力比較集中,越往後注意力越易分散,越不在意教師的教學內容。課堂上時常是教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玩,精心設計的課堂提問被少數學生包打天下,大多數學生成了課堂的陪襯。在家裡做作業時,有些孩子往往邊做邊玩,不夠專心,一會兒喝水,一會兒上廁所,聽到響動就分心。

2.聽說理解能力差。不會認真傾聽:在課堂上,常常是老師問題一提出,學生不管聽沒聽清、會不會回答,幾乎個個舉手。被請到回答問題的學生一臉高興,急著發表自己的見解,未請到的則垂頭喪氣,不認真聽取同伴的發言。在小組合作學習時,大部分學生只顧發表自己的見解,不善於接受別人的意見。口頭表達不好:當老師課堂上提問時,幾乎所有學生都把手舉得高高的,但是請起來回答的時候,又不知道要說什麼;有的孩子站起來后,支支吾吾,聲音很輕;有的孩子答非所問。理解能力不強:一年級學生識字量少,作業和考試時由老師念題,往往教師讀了幾遍題目,但仍然有不少學生聽不清楚題目的要求。

3.學習習慣欠佳。大部分一年級小學生做作業頭趴得低,作業本斜放,握筆姿勢不正確,大拇指壓著食指,每次都需要教師的反覆提醒。個別學生做作業時隨意塗改,頁面不整潔,完成的作業也不能很好地達到字跡勻稱、端正、美觀的要求,而且作業完成的效率也不高。班裡幾乎每天都會出現丟三落四的現象。少數學生沒有必須要做作業、測試的概念,或者沒有按老師布置的任務來做,或者不把做作業作為要務,先做別的事,再做作業,出現作業完不成、緩慢、拖拉等現象。測試的時侯存在翻書、看同學的答案、交卷不寫姓名等現象。

4.時間、規則意識不強。少數一年級新生不能按規定作息、起居,家長、老師急,他不急;坐立行走不講規矩,讓他站到大家面前說話,他摸臉、摳耳朵、扭衣服角、捏手指頭;要他坐著,他躺在椅子上,蹲坐在椅子上,斜著身子,趴著;走起路來,他在整齊的隊伍里蹦蹦跳跳、手舞足蹈,在走廊里爬行、飛奔……上課鈴響了,他不知道要回到自己的教室,或者記不清自己的班級,以致跑到別的教室或其他地方坐著,害得老師到處尋找。有些學生不會與老師同學友好相處,缺少必要的禮貌、禮儀。

5.自立自理能力不強。有的孩子自我保護能力欠缺,依賴性強,不能讓家長放心,上下學、外出需要大人接送,待在家裡需要大人監管。有的離開家長就會無所適從、焦躁不安。不少孩子自己的事不能自己處理,如文具需要家長清理和準備,書包要家長幫忙背,沒有為家裡分擔家務的意識。有的孩子處理問題能力差,遇到困難不知道採取有效的求助方式,只知道著急哭泣、生氣發怒。有的孩子衛生習慣不好,購食垃圾食品,大小便后不沖水,自己的座位不能好好愛護和及時清理,等等。6.發展很不平衡。學生層次相差顯著,能力上有社會化程度較高的學生,也有社會化程度很低的學生;知識上也存在兩個極端,既有零起點的孩子,也有已經掌握了一年級上學期全部知識的孩子。這種差異導致課堂教學難以調控,零起點的孩子難以在較短時間內提高能力、掌握所學知識,可能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與求知慾。以上這些問題的產生,有些是這個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狀態所致,隨著年齡增大會自然好轉,但更多的是沒有做好準備所致,如不及時加以干預和調整,孩子的學習就會落後,跟不上班,最終成為學困生。

三、預防策略

(一)做好學習能力的準備。

1.樹立良好的時間和規則意識。要提高孩子的規則認知及執行規則的能力。它包括對各種規則的理解、知道怎樣做是符合規則,培養遵守規則的能力和習慣。作為小學生應該明確和遵守日常生活規則、學習規則,如到校、上課、考試、下課、放學、作業、吃飯、睡覺,注意守時,嚴格作息。按規定動作坐立和行走,回答和提問主動舉手,課堂不隨便起身和離開座位,不講小話。遵守排隊的紀律。

2.養成任務意識 。它包括對任務的感知、承擔任務的責任感、完成任務的決心、執行任務的辦法。具體在一年級新生身上的要求是:知道教師布置的預習、聽課、練習、家庭作業、複習、考試等任務,理解任務的內容,能把完成任務與玩分開;對任務很在乎,知道任務是必須做的,願意完成任務並有興奮反應,對完成任務時遇到的一般困難不畏懼,能堅持。能夠探尋完成任務的方法。

3.訓練記憶力和注意力。記憶力和注意力在學習中起作至關重要的作用,可在識字、朗誦、拼音學習時採取邊記憶邊在老師引導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記憶方法。可通過音樂律動遊戲、口令、靜坐等方式培養孩子保持安靜的品質,可藉助數學傳真、聽字遊戲、聽寫、找差異、玩撲克牌等,訓練孩子們注意力的持續性。

(二)做好生活能力的準備。

1.培養自立自理能力。這種能力有助於孩子儘快與社會整合,對於他們學習習慣的養成也很關鍵。包括在生活上願意堅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賴家長,嘗試在家裡對自己的物品進行歸類整理和保管。能保護好自己的身體,不讓外人觸碰。掌握一定的交通、消防知識,提高防拐防騙能力,能夠識別和破解常見騙局,真正做到讓家長放心、放手。

2.培養人際交往能力。包括主動與身邊的同齡夥伴、教師打交道,能以寬容的態度對人,不膽怯、不害羞,與人和睦相處。兒童願意與小夥伴一起遊戲,有問題主動找老師,敢在老師面前發表自己的意見,不與小夥伴發生糾紛,能自己解決與小夥伴的矛盾,不攻擊他人,被小夥伴接納與喜歡等等。待人接物與人交往都「講規矩」,學會運用文明禮貌用語。掌握爭端、矛盾、糾紛、困難等發生時的解決辦法。

3.培養勞動衛生習慣。並學會主動承擔力所能及的學校勞動、家務勞動,學會使用掃帚和拖把等衛生工具。樂意為同學提供幫助,做老師、家長的小幫手,關愛同學的熱心人。保持穿戴整潔、手臉乾淨,大小便入池並主動沖水,垃圾不亂扔,不購食和攜帶垃圾食品。

(三)適當做好學科知識的準備。

1.培養閱讀理解能力。選取切合這一階段孩子閱讀的國內外優秀繪本故事作為教材,引導孩子有效閱讀,培養閱讀興趣和習慣,儲備上學需要的知識與能力,激發上一年級的熱望。如可讓孩子閱讀脫離上學恐懼感,學會想辦法應對與父母暫時離別孤單的《魔法親親》《小魔怪要上學》等;可閱讀讓孩子了解寫字的重要性並能夠愉快地學習寫字的《不學寫字有壞處》《不會寫字的獅子》;可閱讀讓孩子保持安靜,並養成良好傾聽習慣的《圖書館獅子》《圖書館里有隻金絲雀》 ;可閱讀學會控制情緒並能以正確的方式疏導自己情緒的《菲菲生氣了》《山田家的氣象報告》 ;可閱讀保護自我、養成良好的安全意識的《小兔子走丟了》《警官巴克爾和警犬葛芮雅》;等等。

2.訓練口頭表達能力。學會當眾自我介紹,可以鍛煉孩子膽量和自信心。學會回答問題時站直、說大聲、說清楚、說完整。可以適當選取幼童朗朗上口的韻文詩歌或是國文經典篇目片段,教授孩子進行朗讀、背誦的相關訓練,加強大腦記憶力的培養,提高語文朗讀水平,增強語文素養,提高孩子理解能力。

3.做一定書寫、識字、拼音準備。這些一年級都會教,提前教得太多會讓孩子正常學習時失去興趣,但有一點家長應該清楚,一年級第一學期時間緊,教學任務重。我們認為,有必要提前讓孩子適當涉及。如了解書寫格式,學會在田字格中觀察字的結構,學會在田字格中規範書寫;學習正確的讀書、握筆和寫字的姿勢,運用正確的格式、姿勢練習寫正楷字;結合當下小學語文漢字教學的字源字理教學方法,讓孩子了解漢字的演變發展過程,從而真正體會漢字的魅力,激發孩子識字的興趣。學會認讀聲母、韻母,認識四線三格,嘗試正確書寫字母。

(四)家長要關注和陪伴孩子度過學前關鍵期。

  1. 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視。作為準一年級家長,事業正處於打拚上升期,工作一般比較忙,沒有太多時間顧及孩子。但家長應該清楚,一個人50歲前看自己,50歲后看孩子,自己再成功,孩子不成功,自已的這一生不能算成功的一生。一年級是孩子學習之路的開始,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家長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視,切實把握好這一關鍵期。隨時關注,及時調控,擔負起作為家長應盡的責任,不能全部交給學校和老師了事。孩子對家長來說,是百分之百,而孩子對老師來說,是50分之一。

  2. 幫助孩子做好心理準備。帶領孩子參觀即將就讀的小學,找到教學樓、廁所、老師辦公室、學校功能室等,讓孩子愛上校園。要給孩子打好預防針,告訴孩子,幼兒園到小學會有哪些變化,經歷這些變化是長大的結果,也是長大的證明,還是進一步成長的需要。要向孩子講清楚,每個人都是要學習知識的,學習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要有吃苦的準備。但學習也有很多樂趣,會讓自己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博學的人。要鼓勵孩子多幫助別人,多交朋友。

  3. 引導孩子制定和執行規則。要讓孩子知道,生活是有規則的,有了規則人們的生活才方便,每個人都應該遵守規則。要與孩子商議,共同制定規則,自己調好鬧鐘定好起床時間,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做作業,做完作業才能看電視,看電視的時間不能超過多長時間,幾點鐘必須上床睡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及時清理好學慣用品,幫家裡做力所能及的事。孩子沒有做到要監督改正,孩子做得好要鼓勵。家長要言傳身教,要求孩子做到的事,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事,自己首先不做。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