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入境|包容乃大

茶是一撮茶葉,一壺清水

茶是誰的?明之許然明篤愛孤芳自賞:「賓朋雜沓,止堪交鍾觥籌;乍會泛交,僅須常品酬酢;唯素心同調,彼此暢適,清言雄辯,脫略形骸,始可呼童篝火,汲水點湯。」其說的茶是高華人士之專物,非俗眾可與言。文人慣會弄筆,掌握著話語權,將茶定為鴻儒之固寵,白丁無有資格。詩僧皎然亦云:「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與許先生異口同聲。文人僧道愛茶之心可鑒,而其說則謬矣。

所謂「飲茶人境」,即指茶人在品茶時茶侶的多少及茶侶人格所合成的一種人文境界。對此,明代張源在《茶錄》中首先提出了「飲茶以客少為貴」的觀點。明時的陳繼儒則說:「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看來,茶人在飲茶時,人數多寡不為其要,只要能皆有所得,便達到了目的。

對此境,明人羅高君自述曰:「山堂夜坐,汲泉烹茗,至水火相戰,儼聽松濤,似傾入杯,雲光瀲灧。此時幽趣,未易與俗人言者。」他得此神情幽趣,可謂其妙不可與人道也。

茶是一撮茶葉,一壺清水,夠了,不須人陪,可獨飲,不須餚拌,可清飲,不須定時,可隨飲。茶雅,茶尤俗。酒俗,擇人而俗,茶俗,茶不擇人焉。

對飲得趣或曰「二客得勝」,這也是一種極妙的人文環境。品茶,不僅是人與自然的溝通與和諧,亦是和茶人之間溝通相融的方式。品茶亦如飲酒,相約一志趣相投的知己為友,在一幽雅的茶室里,邊慢品名茶,邊推心置腹地傾述衷腸,抑或品詩論道推弈聽曲,抑或談古論今縱覽天下。品得茶香裊裊,談得靈犀通暢,不知素月東升,但聞晚鐘悠悠;不辨竹影橫斜,但覺夜露浸窗。這興緻雅情,可謂世間對飲者方能得之。

酒擇人,茶不擇人,人擇酒,人不擇茶。僧家四大皆空,僧人有八戒,「皆空」中要空酒,「八戒」中要戒酒。飲茶是「和尚家風」,茶聖陸羽,就是半個出家人;茶是道教徒的「天梯」,天外仙境有玉清上清太清等三清,三清中住有神仙,人若求仙、成仙則須緣茶而上,「一杯春露暫留客,兩腋清風可欲仙。」禁忌多多的「三教」無一教禁茶,全都尚茶,余者「九流」何時非議過茶?王安石云:「夫茶之用,等於米鹽,不可一日以無。」既是米鹽,當然不可一日以無,也當然不可一人以無。柴米油鹽醬醋茶,出門七件事有茶而無酒,「茶者也,上自官省,下迨邑里,遠及戎蠻狄,待賓祀享,俱陳於前。」何止待賓祀享呢?「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閑時來飲茶。」酒不宜人人,也不是人人皆可親酒,茶能宜人人,人人皆可與茶一親芳澤,茶真的不是翰卿墨客,緇流羽士,逸老闊少之專用品。明人張大復云:「天下之性,未有不淫於茶者。」何謂淫?便是茶宜人人,人人宜茶。和尚吃茶是一種禪,道士吃茶是一種道,仕宦吃茶是一種德,儒者吃茶是一種文化,山野村夫,商販工人吃茶是身心保健焉。「茶非古雅也,源於江左,流於天下,浸淫於近代,君子小人無不嗜之,富貴貧賤靡不用也。」

富貴君子自然可嗜,咱們貧賤小人也可癖好之。茶是草木之英華,生於山野村間,鄉田壤里,是最富草根性的。「喜與眾草長,得與幽人言。」英華值得驕傲,茶可以「出得廚房,入得廳堂。」在王謝堂前不羞愧,在尋常百姓家不矜持。茶之出身平凡,茶遇文人則益文人思,茶遇僧人則益僧人禪,茶遇貴人則益貴人喉,茶遇我們細民百姓也同樣滋益我們百姓細民的心田。張大復說:「天下之性,未有不淫於茶者。」,張大復還說:「天下之性,未有不貞於茶者。」所謂茶之貞者,是英華之茶仍忠貞於草根焉。

(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

【此文章為英德姐妹茶莊的懂茶妹(honghong999888777)整理髮布,轉載請說明,特此聲明!】有任何問題直接留言或加懂茶妹交流哦~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