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藥安全」緩釋片、控釋片、泡騰片傻傻分不清?

前些天小編接到一個患者投訴,聲稱吃到了假藥!患者自述服用了一種通用名為「氯化鉀緩釋片」的藥品,在隔天的排泄物中又見到了白色小圓片的身影,於是懷疑自己吃的是假藥……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讓名偵探小編帶您一探究竟……

事件真相:

「氯化鉀緩釋片」是一種特殊劑型的藥片,採用特殊材料形成骨架結構作為藥物載體,將主藥包裹在裡面,使得藥品進入胃腸道吸水膨脹后,包埋在骨架結構中的藥物成分能夠緩慢釋放,被人體吸收后,持續作用於人體,同時減輕局部藥物濃度過高造成的胃腸道刺激反應。

因為骨架結構不被人體吸收,會以原來的形態從腸道排出。因此,患者在排泄物中見到的「白色小圓片」實際上是釋放完藥物成分后的空殼罷了。

在我恍然大悟的那一刻,一個新的問題又誕生了!什麼是劑型?常常聽到的控釋片、泡騰片又是啥?

Advertisements

大家在服用藥物前,是否留意過包裝上「緩釋片」、「控釋片」、「泡騰片」的字眼呢?覺得各種片片傻傻分不清楚?

其實這些字眼都在暗示藥品的一個特殊身份:劑型。所謂劑型,可以理解為藥品的形態,藥品研發人員為了實現減少服藥次數、掩蓋藥品難聞氣味、減輕藥品不良反應、提高藥品療效、滿足特殊患者用藥需求等不同目的,推出了多種劑型,劑型不同,服用方式也是各有差異!

緩釋片、控釋片:

一般情況下都需要整片吞服,不能掰開或嚼碎吃,掰開或嚼碎后,會導致控緩釋結構破壞,不能達到控緩釋的目的,甚至導致藥物大量快速釋放,造成危險。

有些有特殊說明可以掰開服用的藥物,也一定要沿著標註的刻痕掰開。

腸溶片:

腸溶片外層有一層保護膜,可以防止藥物在胃內分解失效、避免藥物對胃產生刺激,或者控制藥物能夠在腸道內定位釋放,因此,建議整片吞服,最好飯前服用,這樣食物不會破壞腸道的鹼性環境,有利於藥物釋放和吸收。

Advertisements

分散片:

分散片不但可以用溫水直接送服或含在口中吮服,也可將藥片掰開或者溶於溫開水中分散后口服,對於老人、兒童或者片劑較大不宜吞咽時,分散片就顯得很方便。

泡騰片:

泡騰片如果直介面服,會在口腔及胃腸道釋放大量氣體,造成胃潰瘍,甚至窒息。所以本品不能直介面服,而是應該將藥片放入大半杯溫水中浸泡,等到藥片完全溶解或氣泡消失後方可飲用。

含漱劑:

含漱劑成分多為消毒防腐劑,一般用於咽喉、口腔的清洗、去臭、防腐、收斂和消炎等作用,不宜吞服,使用后不宜馬上進食或飲水。幼兒、噁心、嘔吐者不宜用。

透皮貼劑:

透皮貼劑通過直接貼在皮膚上發揮全身作用或局部治療作用,具有使用方便、無疼痛感、避免肝臟首過效應、生物利用度高等優點。但不能將其貼敷在紅腫、破損、潰爛、滲出的皮膚,以及褶皺處、四肢下端或緊身衣服下。

栓劑:

栓劑塞入腔道后,在體溫下能迅速軟化熔融或溶解於分泌液,逐漸釋放藥物而產生局部或全身作用。

需注意貯存溫度,尤其是在夏天,氣溫升高栓劑會變軟,因此,建議平時保存於冰箱保鮮層中(2-8度),睡前應用。

舌下片:

舌下片常用於急救症,舌下靜脈叢豐富,藥物含服於此起效快,因此不應吞服,否則起效滯緩,達不到快速起效的理想效果。

混懸劑:

是指難溶性固體原料藥物分散在液體介質中形成的液體製劑,也包括干混懸劑或濃混懸劑。使用時必須牢記「用前搖勻」,否則會出現用藥劑量偏小導致無效,或者出現超量用藥的危險。

口崩片:

可以直接放在口腔中,不需要用水就能迅速崩解或溶解的片劑,尤其適用於吞咽困難或不配合服藥的患者。

有沒有覺得大開眼界?患者在服用藥品前,應當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或者諮詢專業的醫師或藥師,這樣才能保證療效和安全。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