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的護理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為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膿性炎症。多發於兒童,主要病變在鼓室,但中耳其他結構也常受累。

病因及發病機制

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及變形桿菌等為本病常見的致病菌。細菌侵入中耳的途徑多為以下三條。

耳咽管途徑 最多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不合適的耳咽管吹張、急性傳染病如猩紅熱、用力擤鼻、哺乳姿勢不當如橫抱哺乳等,都易使細菌經耳咽管侵入中耳。

鼓膜途徑 細菌經外傷破裂的鼓膜侵入中耳。

血源性 不多見。

炎症早期鼓室黏膜充血、腫脹、滲出為血清液,繼而轉化為膿性,鼓室積液致鼓室壓力增高,壓迫鼓膜終致鼓膜局部壞死穿孔,膿液經外耳道溢出。處理得當,則炎症消退、流膿停止,鼓膜穿孔可自行癒合,反之則可能引起各種顱內、外併發症或轉化為慢性。

護理評價

健康史 機體免疫力差或急、慢性鼻炎及咽部炎性病變反覆發作者易患此病。

全身癥狀 鼓膜穿孔前,常出現體溫升高、頭痛、食慾缺乏,小兒則哭鬧不安、嘔吐、腹瀉等。一旦鼓膜穿孔,鼓室膿液溢出,中耳壓力減小后,上述癥狀即可明顯緩解。

耳痛 鼓膜穿孔前較重。常感覺耳深部陣發性刺痛,重者可為劇痛,咳嗽、噴嚏時加劇,常放射至同側頭、枕及咽部,鼓膜一旦穿孔則即刻緩解。

聽力減退及耳鳴 鼓膜穿孔前聽力減退明顯,常伴有低音調耳鳴,穿孔后聽力會有所改善。

耳流膿 初期膿液為膿血性,後期則為膿性分泌物。

耳鏡檢查 早期僅見鼓膜周邊及錘骨柄充血,繼而全鼓膜充血,正常標誌消失,鼓膜向外膨隆,穿孔后則有膿液自穿孔處呈搏動性溢出,即所謂的搏動性排膿亮點。

聽力檢查 結果為不同程度傳音性耳聾。

實驗室檢查 白細胞總數增多,中性粒細胞偏高。

社會心理狀況 常因劇烈耳痛、耳流膿和聽力下降造成病人不安和焦慮,同時,本病能否治癒以及聽力能否恢復也讓家屬及病人擔心。

診斷及處理原則

根據病人有耳痛、體溫升高、聽力減退等癥狀,檢查見鼓膜劇烈充血,正常標誌消失,穿孔後有膿液自穿孔處溢出,聽力呈傳音性耳聾等,診斷應可成立。

治療原則為可局部給予抗生素滴耳劑滴耳,可同時全身給予足量有效的抗生素。

護理診斷

疼痛 劇烈耳痛,由鼓室積膿,中耳壓力增高所致。

體溫偏高 為急性化膿性炎症的全身表現。

感知改變 聽力減退,因鼓室積膿與鼓膜穿孔所致。

焦慮 與本病所致耳痛、耳鳴、耳流膿尤以聽力減退有關。

護理目標

自覺耳痛、耳鳴消失,耳流膿停止,體溫恢復正常。

自述聽力改善或恢復正常。

能自行採用有效措施來緩解焦慮的心情。

護理措施

告知病人注意休息,保持良好心態,保證足夠的營養。

對發熱者酌情給予適當的對症處理,如解熱葯或物理降溫等。

遵醫囑在鼓膜穿孔前給予2%石炭酸甘油滴耳,有消炎止痛的作用,但穿孔后則不宜使用。鼓膜穿孔后,要及時清除外耳道膿液,給予抗生素滴耳劑滴耳,如2%氯黴素甘油、0.3%氧氟沙星等。

遵醫囑儘早給予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等,且在炎症消退、流膿停止后仍需繼續用藥3-5天,以免複發或轉為慢性。

遵醫囑指導病人用1%麻黃鹼溶液滴鼻,使耳咽管口黏膜腫脹消退,有利中耳引流。

加強心理護理,向病人及家屬講解本病的預防和保健知識,如平時注意鍛煉,增強體質,預防感冒,母親採用正確的哺乳姿勢等。

護理評價

病人是否耳痛、耳鳴消失,耳流膿停止,體溫恢復正常。

病人是否聽力改善或恢復正常。

病人是否已了解了一些對本病轉歸的有關知識,並能自行採用有效措施來緩解焦慮的心情。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