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黃帝內經》素問 第三十七篇 氣厥論

黃帝問:五臟六腑寒熱相互轉移的情況是怎樣的?

岐伯說:腎移寒於脾,則病癰腫和少氣。

脾移寒於肝,則癰腫和筋攣。

肝移寒於心,則病發狂和胸中隔塞。

心移寒於肺,則為肺消;肺消病的癥狀是飲水一分,小便要排二分,屬無法治療的死證。

肺移寒於腎,則為涌水;涌水病的癥狀是腹部按之不甚堅硬,但因水氣留於大腸,幫快走時腸中鳴響,如皮囊裝水樣,這是水氣之病。

脾移熱於腎,則病驚駭和鼻衄。

肝移熱於心,則引起死亡。

心移熱於肺,日久則為鬲消。

肺移熱於腎,日久為柔痓。

腎稱熱於脾,日久漸成虛損;若再患腸澼,便易成為無法治療的死證。

胞移熱於膀胱,則病小便不利和尿血。

膀胱移熱於小腸,使腸道隔塞,大便不通,熱氣上行,以至口舌麋爛。

小腸移熱於大腸,則熱結不散,成為伏瘕,或為痔瘡。

Advertisements

大腸移熱於胃,則使人飲食增加而體瘦無力,病稱為食亦。

胃移熱於膽,也叫做食亦。

膽移熱於腦,則鼻樑內感覺幸辣而成為鼻淵,鼻淵癥狀,是常鼻流濁涕不止,日久可致鼻中流血,兩目不明。

以上各種上病症,皆由於寒熱之氣厥逆,在臟腑中互相移傳而引起的。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