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黛麗●赫本與《窈窕淑女》

談起《窈窕淑女》,認識這部電影源於《王牌特工》的內部推薦,看的時候才發現這是一部奧黛麗赫本主演的片子,頓時興趣大增,之前看過兩部赫本的影片,分別是《羅馬假日》和《蒂凡尼的早餐》,兩部作品分別造就了兩次經典,也讓赫本這個演員的形象深深的刻在了我的腦海里。

我很好奇,她究竟是一名怎樣的演員呢?

奧黛麗赫本

是什麼樣的魅力可以讓奧黛麗赫本能夠同時駕馭三種不同性格不同階層的角色呢——《羅馬假日》是貴族階層,《蒂凡尼的早餐》是平民階層,而《窈窕淑女》中主角的出現則直接到了貧民階層了。

這樣來看的話,三種人物各有側重點,表演起來難度是很大的,尤其是在《窈窕淑女》裡面,一開頭,奧黛麗赫本扮演的角色伊莉莎·杜利特爾是一個貧寒家庭的賣花女,開場的一段時間,就有一場聲勢浩大的叫罵戲,這場戲很考驗演員的演技——尤其是對於曾經溫文爾雅的奧黛麗赫本更是一個挑戰,從《羅馬假日》的公主角色開始,奧黛麗赫本主演的人物大多出身高貴,而到了《窈窕淑女》里,突然降到了一個貧窮的賣花女上面,展現出來的,是完全不同的表達形式。

你可以倒回去仔細的觀看這一段,從赫本的嘴型、動作、臉部表情和語言表達的情緒上發現我上面所說到的這種不同於以往的表達形式——它表明了赫本具有演技的張力,而不是僅僅局限於一種形象的塑造和展現。

並不是說奧黛麗赫本只會演公主,而是說演員應該嘗試著去挑戰自己未知的演繹領域,嘗試進行更多的戲劇化演繹手法,這是我想要說的。

那麼除此之外呢,奧黛麗赫本還有什麼特點——或者我們可以說赫本還有什麼不同於其他人的特別之處呢?

我們先來簡單的了解一下奧黛麗赫本的個人成長背景,再去回答這個問題。

奧黛麗出生於一個比利時貴族後裔家庭,從小接受了大量的優等教育,並在期間進入荷蘭安恆音樂學院(Arnhem Conservatory)學習芭蕾舞——這為她的優美形體打造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而在此後的十年內,由於二戰的爆發,納粹大舉入侵荷蘭,打破了以往的寧靜,奧黛麗的家庭也是在此時開始逐漸走下坡路的——在那一段時間裡,奧黛麗的身體狀況逐日惡化,因為食物匱乏,只能以鬱金香球莖充饑。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奧黛麗沒能成為一名一流的芭蕾者。從這時候開始,奧黛麗赫本開始嘗試去從其它途徑來尋找工作——芭蕾已經無法成為維持生活的主要來源,她必須做出選擇來活下去。

在1948年的《荷蘭七課》裡面,奧黛麗赫本貢獻了自己的熒幕首秀,在劇中扮演一位空姐,用英語和荷蘭語向觀眾講解。

而我們熟悉的《羅馬假日》則是在1952才開始上映的,在這中間的四年內,奧黛麗赫本參與了多部舞台劇以及電影的演出和製作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積累並掌握了基礎的一些演技技巧。

那麼,為什麼奧黛麗赫本選擇了舞台劇和電影的平台,而沒有去選擇找一份正式的有固定工資的工作呢?

當我看到她的母親的時候,我發覺這裡原來有一些很微妙的相同之處——奧黛麗赫本的母親名為艾拉·凡·赫姆斯特拉,她的母親從小就有演電影唱歌劇的夢想,把奧黛麗赫本送到芭蕾學院這一舉動,就是對自己夢想的一種延續。

奧黛麗赫本之所以選擇了歌舞劇和電影,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由於她的母親。

歌舞片的興衰

歌舞劇最熱火朝天二十世紀四十到六十年代里,奧黛麗演出了多部歌舞劇,並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在拍攝《羅馬假日》成名之前,奧黛麗就已經演出過多部電影和歌舞劇了,這為她之後的演藝生涯打造了一個非常堅實的基礎。

在1964年上映的《窈窕淑女》這部電影里,可以說我們看到了一個全新的奧黛麗赫本,這應該是赫本最著名也是最廣為人知的一部歌舞片了。六十年代——在歌舞劇熱潮的末期,奧黛麗赫本重新拿起了她明亮的歌喉,與雷克斯哈里森飾演的希金斯,上演了一出別具一格的歌舞盛宴。

在《窈窕淑女》之前,1957年上映的歌舞片《甜姐兒》同樣是由赫本主演,兩部影片的故事結構驚人的相似——或者我們可以發現,在很多愛情歌舞片中,故事的主角總會被「改造」一番,在《窈窕淑女》里,賣花女被改造成了貴族公主;在《甜姐兒》里,書店的女店員被改造成一流模特;在《雨中曲》里,平凡的女孩凱西被改造成了銀幕新秀...諸如此類。

歌舞片強調驚喜和娛樂,所以在講述故事的時候,都會選擇貼近生活的人物——這些人物起先平凡,但是因為某種巧合或者機遇飛上枝頭變鳳凰。這是符合我們普通人的潛意識的,所以這類影片很受歡迎。

但是為什麼到了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的時候,歌舞片開始走下坡路了呢?

我個人覺得這和劇情片的發展以及觀眾的審美疲勞有關係,在歌舞片近二十年(40——60年代)的黃金時期,生產了可能近千部甚至近萬部歌舞片,這些歌舞片投入到市場上,讓觀眾們去選擇自己喜歡的,但是歌舞本身的故事本質,卻沒有和產量一起提升。

相比於劇情片的多樣化,歌舞片的故事一般都只具有一種或兩種故事套路,我在前面說:愛情歌舞片的經典故事範式的時候,其實就說明了這一點。而且,歌舞片要想發展處新的類型和形式是很困難的,它不像劇情片一樣,故事可以千變萬化,只要不脫離邏輯就行。

那麼歌舞片呢?

歌舞片需要在電影中增加唱歌和舞蹈的部分,那麼故事就必須要符合歌詞和舞蹈——在最近幾年的一部歌舞片《愛樂之城》裡面,男女主角的愛情故事隨著他們的舞姿而逐漸轉變和進入高潮——這是歌聲和舞蹈帶來的極大魔力。

起初我在觀看《雨中曲》的時候,情緒上的感動很強烈,但是我也不得不承認,在觀看了多部歌舞片之後,我發現歌舞片的類型一般無二,缺乏變數——這應該是歌舞片最大的一個缺點。

那麼,我們回到《窈窕淑女》上,回到赫本身上,作為一部黃金時期末期的經典電影,《窈窕淑女》歌舞的部分其實佔比已經非常少了,更多的則是傾向於類型片的格式。

細心地觀眾可以發現,即使是《窈窕淑女》的歌舞部分,製作和演繹上,都沒有早期的電影——比如《音樂之聲》,以及我上面提到的《雨中曲》認真和精緻了,片中我認為最大的亮點,就是赫本的演技,赫本在這部電影里貢獻了超一流的演技,將一個貧困女孩的霸道無理斤斤計較演的入木三分。

由於歌舞片的局限阻礙了《窈窕淑女》故事的完整性,但是也在另一方面強化了它的喜劇色彩,可以說是有利有弊,在這部電影之後,奧黛麗赫本的就沒再出演過大型的舞台劇或歌舞片,這部電影,可以說是奧黛麗赫本最出名也是最完善一部歌舞片了。

是很值得我們去多看幾遍的。

最後,謝謝觀看。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