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法行篇

禮者,眾人法而不知,聖人法而知之。

禮制這種東西,眾人遵循它卻不懂其所以然,聖人遵循它而且能理解其所以然。

故君子苟能無以利害義,則恥辱亦無由至矣。

所以君子如能不因為財利而傷害道義,那麼恥辱也就無從到來了。

同游而不見愛者,吾必不仁也;交而不見敬者,吾必不長也;臨財而不見信者,吾必不信也。三者在身,曷怨人?

一起交遊卻不被人喜愛,那肯定是自己缺乏仁愛;與人交往而不受到尊敬,那必然是自己沒有敬重別人;接近財物而得不到信任,那一定是自己沒有信用。這三者的原因都在自己身上,怎麼能怪怨別人?

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親不能報,有子而求其孝,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聽令,非恕也。士明於此三恕,則可以端身矣。」

Advertisements

孔子說:「君子要有三種推己及人之心:有了君主不能侍奉,有了臣子卻要指使他們,這不符合恕道;有了父母不能報答養育之恩,有了子女卻要求他們孝順,這不符合恕道;有了哥哥不能敬重,有了弟弟卻要求他們聽話,這不符合恕道。讀書人明白了這三種推已及人之心,身心就可以端正了。」

孔子曰:「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學,長無能也;老而不教,死無思也;有而不施,窮無與也。是故君子少思長,則學;老思死,則教;有思窮,則施也。」

孔子說:「君子有三種考慮,是不可以不考慮的。小時候不學習,長大了就沒有才能;老了不教人,死後就沒有人懷念;富有時不施捨,貧窮了就沒有人周濟。因此君子小時候考慮到長大以後的事,就會學習;老了考慮到死後的景況,就會從事教育;富有時考慮到貧窮的處境,就會施捨。」

Advertisements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