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司馬懿得勝鼓

司馬懿得勝鼓是優秀的民間打擊樂種之一,主要流行在溫縣招賢鄉司馬故里一帶。現僅有安樂寨村能夠完整地傳承並組織較大陣容演出。

司馬懿得勝鼓是三國時期司馬懿軍中所創編的祝捷鼓樂,稱「得勝鼓」,後傳入民間,稱為「司馬懿得勝鼓」,迄今已有1700餘年。歷經滄桑,代代傳承,隨社會的興衰而生存。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安樂寨村的演出活動得到空前振興,譽滿省內外。

司馬懿得勝鼓樂譜幽深,器具古老,服飾古色,藝術風格古樸典雅、粗獷豪放,氣勢磅礴,感召力強;流行地域獨特,民眾參與廣泛,是司馬故里的一種符號象徵,充分展示了司馬故里的風貌。

2007年2月,司馬懿得勝鼓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Advertisements

二、武德鎮抬鼓

武德鎮抬鼓又名吉祥鼓,創編於明末,成形於乾隆年間,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

抬鼓鼓譜共分九路,每一路打法自成體系,各具特點,始終貫穿著三陽開泰的吉祥氣氛,寓示月月吉祥,年年歡樂。演奏路路相套,連綿不斷,循環不息,體現了「九九歸一」的思想內涵。在打法上,武德鎮抬鼓改變了原來的一人一鼓、單人單擊的傳統打法,改為二人一鼓,對抬雙打的新打法,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武德鎮抬鼓歷史悠久,樂譜完整,表演隊伍龐大,少則百十人,多則一百五六十人,其藝術風格古樸典雅,節奏熱烈明快,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地域性特色明顯。

2007年2月,武德鎮抬鼓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三、趙氏孤兒傳說

Advertisements

趙氏孤兒傳說發生在溫縣岳村街道三家莊村。

春秋時,奸臣屠岸賈把持朝政,屠岸氏為壯大其勢力,常在景公面前誣衊忠臣趙盾生前殺了靈公,招募勇士,私藏兵器,圖謀造反,景公偏信,下令斬殺趙朔一家三百餘口。

趙朔之妻是景公之姑母,當時臨近產期,在朝臣韓厥門客程嬰、公孫杵臼相助下,進宮將孤兒用藥箱背出宮庭。屠岸賈賊心不死,上奏景公欲斬草除根,景公念姑侄之情未允。

程嬰與公孫杵臼決意保護趙氏後代。程嬰用自己剛出生的孩子換下趙氏孤兒,由公孫杵臼撫養成人。公孫杵臼說:「我已風燭殘年,撫孤恐不可能,你願捨去親生,我願捨去老命,共養忠良後代。」其後,四處藏匿孤兒。

屠岸賈搜不出趙氏孤兒的下落,便向全國發出公告,如有報告孤兒下落者重賞,否則就將全晉與孤兒同庚之嬰,全部殺絕。

為保護孤兒和全國無辜之嬰,程嬰按原商議之計,向屠岸賈報告了趙氏孤兒的下落,屠岸賈下令殺害了藏在溫地三家莊的公孫杵臼和假孤兒。程嬰忍辱負重,帶著孤兒在溫縣三家莊將其撫養成人。

十年後,晉景公非常信任韓厥,韓厥向景公訴說了趙家的深冤,述說了屠岸氏的罪惡。景公於是下令處斬了屠岸賈及其一家,召回趙氏孤兒趙武,重賞程嬰以彰其忠,厚葬公孫杵臼褒其忠烈。從此,「搜孤救孤」「趙氏孤兒」的故事流傳下來,三家莊成為撫孤紀念地。

2007年2月,趙氏孤兒的傳說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四、懷梆

懷梆是河南地方戲曲中一個古老的稀有劇種。因其發源於明朝懷慶府一帶,故稱懷梆,亦稱懷慶梆子,老懷梆,至今已有500餘年的歷史。

懷梆屬於梆子腔體系的稀有劇種,長期流行民間,劇目、唱腔念白、音導等方面都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它的唱腔慷慨激昂,愛憎分明,表演粗獷奔放,深受群眾喜愛。

溫縣是懷梆的主要流傳地之一。三家莊村俗稱為「懷梆」基地,自清末至今,該村懷梆戲從未間斷,曾演出過傳統劇目80餘本,均有劇本留存至今。三家莊又是晉時趙氏孤兒藏身地,是該地典型的代表劇目,懷梆劇團編演的《趙氏孤兒》唱紅大河兩岸,溫縣懷梆研究會設在村中。2005年,河南省文化廳授於三家莊「河南省特色《懷梆》文化村」稱號。

2009年6月,懷梆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五、黃河澄泥硯

黃河澄泥硯製作技術始於漢,盛於唐宋,復興於當今。1999年,隨著小浪底移民自新安縣倉頭鎮落戶溫縣倉頭村。

劉存獻是劉氏制硯技藝的第八代傳人,其祖上曾三代入清宮制硯,後來卻幾近失傳。歷史上黃河澄泥硯與端硯、歙硯、洮硯齊名,並稱中國四大名硯,而澄泥硯是四大名硯中唯一以泥土為原料製作的。為了將這一工藝發掘繼承下來,劉存獻從收集整理技術資料入手,然後在黃河灘分段分層採集泥梯,又經過千次燒制,終於突破爐窯、火溫、窯變等燒制工藝,製成澄泥硯,創建了華夏澄泥硯廠。先後有30件原創作品在國家級省部級各類大賽展評中獲得5個重大獎項。在國家商標局成功註冊「華夏神韻」和「黃河澄泥標識」商標,成功申請國家發明專利和15項外觀設計專利。先後榮獲「全國名師名硯大賽獎金獎」、「河南省文化旅遊商品定點生產企業」等稱號,劉存獻被國家人事部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2011年12月,存獻澄泥硯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劉存獻成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六、李氏祖傳泥塑

溫縣趙堡村李氏祖傳泥塑流傳發展至今,已有近200多年的歷史,李良相是該家族泥塑的創始人。

李良相本是享譽豫北一帶的民間畫匠,后在清朝年間應邀為楊溝祖師廟塑造神像,經過長期摸索和名師指點,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泥塑藝術風格。後來,縣市,被稱為「李氏泥塑」。李氏父子以繪畫泥塑為生,活躍在懷府各縣和太行山區的豫晉周邊。

現在李氏祖傳泥塑的傳人為李全福,1969年參軍,後轉業在縣電影院從事美工工作。不論在部隊還是在地方,李全福都沒有放棄泥塑的手藝,而是承傳祖業,繼續鑽研不輟。近幾年來,李全福和兒子李鵬飛在各處創作了一大批泥塑作品,如武陟縣嘉應觀的25尊彩塑,博愛月山寺的三世佛、四大天王,陳家溝楊露禪學拳處、溫縣國保單位慈勝寺的泥塑等,均出自他們的雙手。

李氏祖傳泥塑以黃河膠泥為原料,以刻畫人物表情為主,人物形體豪大,形象優美生動,塑工嫻熟,細節講究。

2015年9月,李氏祖傳泥塑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運營人員: 盧立志 MZ017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