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氏家祠——一代雲南王龍雲的印記

家祠,是一個家族為祭祀祖先而修建的祠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傳承場所與載體。在昭通,位於昭陽區城南的簸箕灣村,融合了中西建築理念的龍氏家祠因為其建造者是一代雲南王龍雲而有著更鮮活的生命力。

文/楊建開

是家祠 也是多元文化的載體

龍氏家祠是民國時期雲南省主席龍云為祭祖而修建,傳統建築與西式建築完美結合,代表了當時西南地區乃至全國建築技藝的最高水平,是雲南省近代祠堂和家宅建築的優秀代表作。加之保存較為完整,是研究近代宗法制度、祠堂建築和雲南民風民俗的重要實物例證。

龍氏家祠包括祠堂和宅院兩大建築群,並有門樓、糧倉、月牙池、花園、碉樓、網球場、城牆、護城河等附屬設施。不得不說的是,這個網球場是雲南第一個網球場。

Advertisements

龍氏家祠融合了歷史、人文、東西方建築藝術、宗教、民族等文化特色,形成一個多元文化的載體。近年來,隨著昭通旅遊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八方來客遠道而來欣賞龍氏家祠獨特的魅力。

龍雲

雲南王:龍雲是昭通市昭陽區炎山鄉人,雲南陸軍講武堂四期騎兵科畢業。民國時期,歷任排長遞升至軍長,繼任雲南省主席。龍雲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教育等諸方面實行了一系列的整頓和改革,對東南亞各國亦採取開放政策,使地處邊疆的雲南成為抗戰時期的堅定後方。

台兒庄戰役:龍雲組成4萬人的國民軍陸軍第60軍,以盧漢為軍長,於1937年9月9日,在巫家壩召開誓師大會後赴抗戰前線,參加了著名台兒庄戰役。

滇緬公路:為了加強雲南大後方的作用,從戰略出發,興修滇緬公路。

Advertisements

滇西抗戰:八年抗戰,龍雲共向抗日前線派出20多萬大軍,滇軍經歷各種大戰役20餘個,並動員和組織全省軍民投入滇西大抗戰。

龍氏家族印記

事實上,龍雲系彝族,並沒有建家祠的習俗,龍雲任雲南省主席后,採用了漢族家祠的規制。龍氏家祠始建於1930年,由龍雲的胞妹龍志楨負責修建,祠堂於1933年完工。1935年,宅院及附屬工程因龍志楨病故停建,直到1938年,龍雲派次子龍繩祖和時任雲南省昭宣師管區副司令陳純初繼續修建,最後竣工於1942年。

祠堂一進三院構成四合五天井,由照壁、券門、過廳、兩廂、正殿組合。宅院由正堂、兩廂、倒座、碉樓組成宏大的建築群,氣勢恢宏而又雅緻清凈。整個家祠中西合璧,功能齊備,內部設施完善。精美的木雕結構、匠心獨具的石刻工藝,讓參觀者們嘆為觀止。

龍氏家祠里種著很多樹木,細看之下,有刺柏、扁柏、桂花、櫻桃、梨、小棗樹、槐樹等等。在家祠里種植松柏和槐樹,取其「槐蔭子孫、萬代長青」之意。聽講解員介紹,祠堂里的桂花樹是龍志楨女士請傳教士尋找,並用船運到龍氏家祠移植成活的。這棵桂花樹歷經80多年的風霜雨雪,如今依然枝繁葉茂,花香十里。而櫻桃樹則是龍志楨的表妹龍澤清從日本帶回來的,而今樹已老態龍鍾,但據說每年依然累累碩果。

無處不在的文化氣息

龍氏祠堂內的牌匾眾多,祠堂正殿懸挂蔣介石題寫的「封鮓丸熊」牌匾。「封鮓丸熊」取意自《列女傳》、《新唐書·柳仲郢傳》,皆稱讚母親教子有方。

「遺德孔長」由胡漢民題寫、「錫類垂型」由袁嘉穀書寫,也都是稱讚龍太夫人生前美好的品德惠及桑梓,又代代相傳,「燕天昌后」由陳榮昌題寫。這些牌匾化用古典名句,引經據典,哲理性強,讚頌龍雲的母親守節36年中,識大體顧大局,教子有方的品德。

1943年清明前,龍雲回到昭通,帶領全家在龍氏家祠舉行過一次隆重的祭祀活動。解放后,龍氏家祠發揮了特殊的作用,曾用作幹部培訓臨時地點,先後作為榮譽軍人修養院、農業中學、財貿學校,培養了許多優秀人才。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