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現史詩級跌幅,美股不負全責

  • 作者:林凜 / 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1815篇原創首發文章

2月9日,A股的跌幅堪稱是史詩級的。截至當日(上周五)收盤,上證綜指收報3129.85點,創近八個月新低,跌4.05%,周跌幅逼近10%;上證50指數跌7%,深成指收跌3.58%,創業板跌2.98%。

北京時間上周五凌晨收盤,美股第三次閃崩,道指和標普500指數同時確認陷入技術性回調困境。標普500指數收跌3.75%,報2581.09點,創2017年11月17日以來收盤新低;道指大跌逾千點,跌幅4.15%,報23860.46點。不過,北京時間周六收盤時,美股有所反彈,三大股指都呈現1.3%-1.4%的漲幅。

似乎大家都認為牛了九年的美股一定會調整,但沒想到竟然這麼慘烈,一周內跌去了去年12月稅改通過後的所有漲幅,周跌幅近5%;更令人沒想到的是,連A股都陰跌一周,周五的跌幅更是堪稱「股災」。眼下要問的是,美股閃崩的主要「肇事者」是誰?閃崩的美股又是以何種渠道影響A股的?都怪美股嗎?未來美股、A股是否會止跌回升?

| 北京時間上周五的A股和美股跌幅

美股閃崩這樣傳導A股

先來分析大家最關注的A股,即美股閃崩是以什麼渠道傳遞到A股,A股又有沒有自身的問題。

就美股傳導而言,由於A股年初以來積累了巨大的漲幅,市場自身回調的需求強烈,美股閃崩也激發了A股的情緒宣洩。

此外,A股去年以來見證了越來越多的資本流入,未來與全球的聯動性也愈發強烈。而之所以A股去年以來出現了「價值回歸」(白馬股大爆發),可以歸因為四點:一是維穩;二是價值回歸;三是大/小盤假alpha(絕對回報)崩潰助推;四是A股入池新興市場,導入了「流量+全球再通脹預期」,風險偏好上升,資金流入新興市場。這也連通了A股和新興市場風險。

A股往往是跟跌不跟漲,而且跌起來絕對跌幅比美股大。一方面,海外這次爆倉的機構,也可能還會拋售股票來補充流動性,例如海外機構可能做空50指數,傳導至A股;此外,新興市場基金被贖回時,資金可能也會減持A股,去年A股大漲部分因為MSCI中國指數的導流。美股對新興市場/A股而言,美國有大盤股低beta(市場風險/回報)特徵,新興市場/A股有小盤股高beta特徵,新興市場/A股的beta大,因此美股跌的時候,新興市場的跌幅會更大。

也有學者提及,之所以多數時候都是美股領跌,也因為例如谷歌、蘋果等標誌性巨頭上市企業都在海外,連騰訊、阿里巴巴也都在香港或美國上市。

A股自身問題不少

當然,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對全球GDP增量的貢獻高達近30%,很難說股市大跌完全就是由另一個國家引起的。雖說有些事後諸葛亮的意思,但過去一年來,A股自身積累的問題的確不少了。

首先,投資者深有感觸的是,去年以來各大基金公司發行了眾多「白馬股」基金產品,重倉股標的異常集中,以大消費概念、低估值銀行股為主的「漂亮50」概念佔了主導,這些股票也出現了低波動率、持續上漲的行情。

然而,當市場情緒逆轉、泡沫被刺破后,這些大盤股的回調是極其劇烈的,這也體現在了上周消費概念股的大幅回調之上,上周五幾大熱門銀行股盤中也幾乎逼近跌停,原先的高性價比「安全墊」竟然成了大盤的最大拖累,令人難以想象。

「如果是價值回歸,那這些白馬消費概念股早就應該跌了!」某從事全球宏觀交易的私募合伙人私下對筆者表示,畢竟再好的股票也要看相對估值,即使外資再喜歡中國的白馬股,也有因為漲得太貴了、調倉換股的一天。

此外,就年初暴漲暴跌的銀行股來說,儘管中國的銀行股在全球而言都是「價值窪地」,的確有配置的價值,但年初的一輪爆炒使得農行、建行、南京銀行等等銀行股都暴漲了20%以上,相比之下,銀行的業績預期仍存在令人擔憂之處。

業績快報顯示,2017年,興業銀行凈利同比增長6.54%,仍然低於2016年的7.26%,比2016年前三季度的6.36%也只高出0.18個百分點。江蘇銀行、杭州銀行2017年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11.91%、13.33%,僅比2016年高0.19個、4.79個百分點。同時,部分銀行的營業收入、營業利潤仍在下降。

加上春節臨近,獲利盤兌現收益慾望強烈,增量資金有限、存量資金博弈的背景下,抱團取暖的主力資金一旦有一方鬆動,就會出現連鎖的羊群效應,導致殺跌情況出現。

大盤藍籌股大跌背後,也存在另一種可能。兩周前,A股也出現過一輪「閃崩潮」,但並不是上周的大盤藍籌股,而是有信託計劃持有的公司股份,也因為去槓桿等因素,信託、資管計劃到期且無法展期,因此被動減持,導致了部分中小創股票的拋壓。也是由於高估值小盤股股權質押瀕臨爆倉愈演愈烈,局部流動性緊張,這種風險可能也在上周向大藍籌蔓延,導致機構拋售大藍籌來換取流動性。

其實,從宏觀環境來看,2018年全年並不支持A股有年初的這種大牛市漲幅(開年一個月不到,上證綜指就從3200多點暴漲至3500多點)。此前筆者也曾在秦朔朋友圈寫到過,交銀國際預計,未來12個月,上證綜指的交易區間核心交易水平略高於3200點。同時,其敏感性分析顯示,上證點位在一半時間左右還將在目前大約3300水平以下運行。

主要原因是,在清算槓桿對應資產的時候一定會產生對資本價格運行壓力,這種壓力已經顯現,例如早前一年期國債收益率首次超過了一年期定存利率,十年期國債利率一度超過5%。而隨著降槓桿、信貸增速減緩,市場利率中樞將在近期保持高位,這樣的宏觀環境其實很難很快地看到大牛市的出現。

美股閃崩歸因

再來回顧一下上周連續回調的美股。儘管最後一個交易日美股出現了反彈,但機構仍然保持謹慎的態度,此前「跌了就買」的邏輯可能不再完全適用。

業內人士認為,美股大跌主要是市場有效性假說和央行釋放流動性的前提逆轉。此外,美股估值過高,太多的流動性推動了被動投資的泡沫,ETF又壟斷了股票的流動性,暴跌時就沒人接盤了,因此造成了美股持續閃崩。

相比一般的主動管理型基金,ETF基金經理在面臨贖回時,必須要等比例賣出一籃子所跟蹤資產的股票,賣出的動作可能又會加給所跟蹤資產的下行風險,觸發更多的贖回,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而美股的高估值似乎是毋庸置疑的,持續了九年的牛市,期間很少看到劇烈的回調。在去年聖誕節前後,中金公司就預測當時標普500指數12個月動態P/E為18.4倍,這種估值已經完全計入了稅改的紅利,即計入了未來盈利潛在的上調空間較當前2018年盈利一致預期絕對水平的潛在上調幅度為7%~9%,而標普500指數合理的估值水平中樞為16.5倍。

由此可見,當時就已經提前反應的美股早就積累了一定的下行壓力。筆者此前也寫到過,道指已經大幅偏離200月均線,而每次道指偏離月線圖太遠,都會被拉回。如果股市還在一個大致的牛市中,短期的拉回都有可能打擊到200月均線。

當然,為什麼這一切偏偏會在這時候被觸發?美股暴跌前夕(2月4日),正好是新任美聯儲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上任時,這有何蹊蹺?

其實,這就跟上文提到央行釋放流動性扭轉有關。以前是美聯儲說加息四次、市場堅信只會加息一次,但隨著如今薪資增速上升、通脹預期回暖(2%的核心通脹是美聯儲加息的最重要參考指標),市場都認為美聯儲可能會加速加息了,因此利率攀升就會抑制美股的估值擴張。再加之鮑威爾是罕見的非經濟學家出身的主席(他當過律師、投行家),因此市場對於他究竟會怎麼引導貨幣政策也產生了擔憂。

雖然市場早已對美聯儲今年加息三次有了預期,但這在早前也只停留在概念上,行動上並沒有體現,這次大拋售也可以說是一種行動上的反饋。

此外,不僅僅是加息,今年開始,美聯儲縮表的幅度也會加大,「主要還是市場如今對縮表的預期太強,原先市場可能都被前3個月(去年10~12月)的縮表演練給騙了。」一位大型私募美股量化策略主管對筆者表示:「今年1月開始縮表的幅度每季度增加100億美元(國債、MBS),還要疊加加息。而金融危機期間,2008年第一輪QE時,購債規模也不過1.725萬億美元。」

工銀國際預測,美聯儲總體縮表幅度約為1.85萬億美元,「瘦身」后的證券持有規模約為2.41萬億美元。整個縮表進程完成後,累積影響近似於3次加息。

今年而言,美股可能不會陷入熊市,但回調幅度和波動性必然會加大,此前美股已經陷入技術性回調,而且標普500指數的200天均線大約是在2550點,此前幾乎破位,加之市場情緒仍待修復,因此大家對這輪美股牛市還是且行且珍惜。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閱讀原文」 即可入學 「秦朔書院」

收聽「中美商業文明通史」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