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明朝開國功臣因為死得早 朱元璋賜予他一項特殊榮譽

說起明代的開國功臣,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往往是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馮勝等悍將,或者是諸如李善長、劉伯溫、汪廣洋等謀士。

這些人之所以出名,要麼是因為功勛卓著,要麼是性格鮮明、趣聞軼事眾多,被後人廣為傳唱。其實在明朝的開國功臣中,也有一些勞苦功高而深受朱元璋喜歡卻名聲不顯的人,比如今天要說的江陰候吳良。

熟悉明朝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明朝開創之初,朱元璋依據功勞,賞賜功臣,其中以國公為最,共有6人,次則為候爵,共有28人,吳良就是其中的一位。

單從這個數據來看,吳良不過是明初開國功臣34人中普通的一位。但有一項封賞,卻可以看出朱元璋對吳良的信任和寵愛,那就是在吳良死之後追贈上柱國這項勛位。

中國人講究死後蓋棺定論,臣子死後,皇帝往往會依照其在生前的品行和貢獻,欽定謚號,並加封榮譽官職、勛位等,其中上柱國是極其尊榮的一個勛位。

上柱國,勛之極也。在整個明朝的歷史之中,有明確記載的,生前獲封上柱國者,只有兩人,一則為嘉靖朝首輔夏言,一為天啟朝首輔葉向高。

嘉靖朝另一位首輔,把持朝政20餘年的嚴嵩也曾擬被嘉靖授以上柱國,但嚴嵩以「尊無二上,上非人臣所宜稱」的理由拒辭,後來的徐階、張居正也拒辭「上柱國」。

在死後能夠獲贈「上柱國」的,也廖廖無幾,僅有四個人,一個是明朝初年的名將常遇春,一個是永樂年間的黑衣宰相姚廣孝,一個是萬曆年間的首輔張居正,最後一個就是今天說的吳良。

在獲得「上柱國」稱號的6人之中,除了常遇春以外,其他人都是首輔,文臣之首。論功勛的話,吳良也比不上開國功臣中的徐達、李文忠、馮勝等人,為何朱元璋偏偏給吳良授予上柱國呢?

首先,吳良跟隨朱元璋的時間非常早,1352年,即元至正二十年,吳良和他的弟弟吳禎一起前來投靠,並擔任先鋒,是朱元璋早期極為倚重的將領,參與了奪取滁州、集慶、江陰等奠定朱元璋和陳友諒、張士誠鼎足而立的戰役。

在攻下江陰以後,朱元璋任命吳良為指揮使,長期據守。江陰是朱元璋東南部的屏障之地,一旦失去江陰,即可趁虛而入,打亂朱元璋先消滅陳友諒再滅張士誠統一天下的大計。張士誠也一直對江陰城虎視耽耽,多次進攻卻被吳良擊退。

雖然吳良不像徐達、常遇春等人一直追隨朱元璋南征北戰,立下戰功,但只堅守江陰一事,就令朱元璋對吳良讚歎有加。

在《明史》吳良傳中,朱元璋命吳良鎮守江陰時,還特意下諭給他,申明利害,授予守衛江陰的秘訣,「江陰,我東南屏蔽,汝約束士卒,毋外交,毋納逋逃,毋貪小利,毋與爭鋒,惟保境安民而已」。

從至正十七年到至正二十七年,整整十年,吳良牢牢鎮守住了江陰,令朱元璋無後顧之憂。朱元璋時常將吳良召至帳下,多加慰勞:「吳院判保障一方,我無東顧憂,功甚大,車馬珠玉不足旌其勞。」

吳良的功績朱元璋看得明明白白,後代修史的史官也瞭然於胸。清初名臣張廷玉奉命修撰明史,在寫《吳良傳》時,也感嘆道:「吳良守江陰,耿炳文守長興,而吳人不得肆其志,締造之基,其力為多」,認為吳良鎮守江陰對抵禦張士誠,幫助朱元璋統一天下出力甚多。

除了早年的從龍之功和明朝建立后吳良奉命征討西南地區「蠻族」的功勞以外,朱元璋對吳良之所以讚譽有加,還有一個則是出於對吳良品格的尊敬。

在明朝的開國功臣之中,其他將領的品格大多都有些缺陷,有人濫殺,有人好財,有人貪色,唯獨吳良名雖「無良」,卻有謙謙君子之風。

吳良「仁恕儉約,聲色貨利無所好。夜宿城樓,枕戈達旦。訓將練兵,常如寇至。暇則延儒生講論經史,新學宮,立社學,大開屯田,均徭省賦」,不僅不貪財好色,還能夠主動學習儒家經典,興辦教育,屯田減稅,發展民力。雖起身於武將,卻有儒將之風,更有長遠的治理天下的眼光和策略,這讓有天下之志的朱元璋對吳良更刮目相看。

當然最後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吳良死得早。吳良死於洪武十五年,彼時距離朱元璋為後代子孫剷除障礙,大肆屠殺功臣還有七八年時間。

朱元璋雖殘暴,但在明朝立國之初對功臣,特別是武將,還是較為寬容友愛的,一則是北元未平,對他們尚有倚仗的地方,二則是朱元璋惦念一起征戰天下時結下的那份情誼。

後來隨著朱元璋的年老,太子朱標性格軟弱,朱元璋擔心在其死後朱氏子孫是否能在權貴功勛的威脅下坐穩江山,而有屠殺功臣之舉,如李善長案。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去世,其子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朱允炆當時只有十六歲,且久中宮圍之中,性格較其父更為「仁柔」,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朱元璋不得不將屠刀揮向那些殘餘的功臣們,藍玉、馮勝、傅友德...經過一番屠殺以後,功臣中只有耿炳文和郭英兩人碩果僅存。

郭英之所以不死,是因為郭英一直對朱元璋忠心耿耿,早年一直擔任朱元璋的親兵,他的妹妹又嫁給了朱元璋,後來被封為寧妃,親信加上外戚的雙重身份,令朱元璋實在不忍下手。

而耿柄文逃過一劫的原因則較為簡單,因為他的軍事才能偏向於防守,曾為朱元璋鎮守長興十年。留下耿柄文,相當於是給朱家的鐵桶江山再留了一個後手,一旦有外敵入侵,耿柄文可守。

綜合耿炳文和郭英的逃生秘訣,再來比較下吳良的境遇,如果吳良活至洪武二十五年以後,大概率是逃不過朱元璋那一刀的。

首先,在吳良的整個功勛之中,最顯著的雖然是鎮守江陰十年之功,但不表示吳良只擅長防守。《明史》有載,吳良與其弟吳禎「以勇略聞名」,投奔朱元璋以後又多次擔任先鋒之職,其鋒銳可能比不上常遇春、李文忠等人,但也不是尋常之輩。

其次,吳良與朱元璋的關係並不如郭英和朱元璋那般親密。吳良投靠朱元璋后,雖然累有戰功,卻也只是外臣,不像郭英那般是從親兵侍從做起。吳良在外鎮守多年,雖無謀逆之心,但將在外,君主總是擔心命有所不受,猜忌總是有的。從親屬關係來說,吳良僅僅只是將女兒吳氏嫁給了朱元璋的兒子齊王朱博,關係上隔了一層。

因此,吳良死後之所以有「追贈特進、光祿大夫、上柱國、中軍都督、江國公」「賜葬鐘山之陰」的殊榮,和其他功臣相比,也是佔了「死得早」的便宜。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