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中國和義大利文化交融的歌


似乎這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概念,我卻把它們拉到了一起,只因為中國元素。

一提到威尼斯,人們立即會想到馬可.波羅。這裡是他的家鄉,他17歲的時候隨父從威尼斯前往中國。從那個時候,就開啟了絲綢之路。也可能由於這個原因,在威尼斯無處不顯現著中國元素。這大概就是絲綢之路成果的體現吧。

威尼斯有一種特殊的小船,叫貢多拉。這種兩頭翹起,通體黑色,長10:75米,寬0.75米的小船已經在威尼斯存在了上千年。

貢多拉被稱為「水上賓士」,「水上法拉利」。這種小船,單人撐篙,輕便快捷。

貢多拉除船夫外可以載六人。貢多拉是威尼斯的象徵,凡是來威尼斯旅遊者沒有不坐一坐貢多拉的。要知道威尼斯是一座水城,所有房屋樓宇都是在打入海底的木樁上鋪上石板建造的。街道自然是一條條的水渠,大船是進不去的,唯有貢多拉可以穿街走巷。

小船進入到街道,便是駛一條條的水道,水道兩側是民居,窗台上是開放的鮮花,有的房門開著,主人站在門前的台階上和遊客交流。

船夫都一律穿那種類似海軍衫的T恤,頭戴草帽。義大利是歌劇之鄉,任何一個船夫都會唱幾曲,說是義大利民歌,我們聽了就是美聲。

「唱一個,唱一個!」貢多拉進入小巷,我們同船的夥伴們就喊起來。那船夫毫不推辭,張口就來,他一發聲我們都笑了:

「妹妹你坐船頭

哥哥岸上走

恩恩愛愛

纖繩上盪悠悠……」

這個義大利小哥竟然唱起了大家耳熟能詳的中國歌曲,且咬字清晰,一字一句聽得真真切切。我們不由得為他鼓掌叫好。

本來認為坐船不會有什麼中國元素了,看來是無法避開的。

後來我看中央電視台的一檔節目,一個蘇州的中國女船夫,應邀去義大利威尼斯做貢多拉的船夫。在歷史上貢多拉,從來沒有過女船夫,來了一個女船夫,還是中國人,轟動了整個威尼斯。特別是當女船夫一首接一首唱起優美的江南民歌時,水道兩側所有門和窗戶都打開了。大可盡情地想象那種場面,該是何等壯觀啊。

一艘貢多拉小船,駛進了中意兩國人民的心裡。

下了貢多拉,進餐廳了。

「你好!」一聲漢語問候,出自一個帶高高廚師帽的義大利廚師口中,聽了感到十分親切。

餐廳里的所有服務人員都會說漢語,儘管只會常用的幾句,已經很了不起了。

西餐是很豐富的,這裡單單說說意麵。在歐洲任何一家西餐廳都有意麵。只有到了義大利才能體會到義大利人的創造力。據說是馬可波羅引進了中國的麵條,估計在北京也就是炸醬麵。到了義大利,經過演變出了若干種意麵,如:千層面,扁平意麵,通心粉,斯帕蓋蒂意粉,海鮮面,火腿面等等。

最特殊的當屬海鮮面中的「墨魚面」了。特殊在墨魚面的墨色會沾在就餐者的唇上,那些美女們吃起來忘我的香,待吃完相視一看,便笑聲不止。那些鮮亮的紅唇一下子都變得墨黑,如魔術一般。

這笑聲就是歌,一首中國和義大利文化交融的歌,這歌從馬可波羅時就開始譜曲了。

作者簡介

張寶傑筆名葆劼,1946年7月出生於黑龍江龍江縣。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作家。系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寓言文學研究會會員。曾有18年軍旅生涯,轉業後到遼寧省作協工作。歷任《文學少年》雜誌副主編,兒童文學創作研究室副主任,遼寧文學院副院長。

中學時就開始創作詩歌,入伍前已經寫有近300首詩。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寓言集《雨神的心愿》、《寓言島》,長篇報告文學《譚彥》、《關永德》、《太行之子》等,另發表有散文、詩歌和短篇小說多篇。童話、寓言作品多次入選《中國童話界新時期童話選》、《當代中國寓言大系》等,1998年獲第三屆金江寓言文學獎,多篇散文入選《中國散文大系》,2007年獲第三屆《中國作家》金秋筆會三等獎。長篇報告文學《譚彥》手稿,被中國現代文學館收藏。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