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又快來了,我們到底要不要抵制

該來的總是要來的,離這個在中國爭議不斷的節日又只剩3天了,過還是不過,要過的該怎麼過,不過的要不要抵制,估計會掀起一輪新的熱潮。

中國人何時開始過聖誕節恐怕沒人能說的清楚,但抵制聖誕節的思潮可以明確的追溯到2006年,當時北大、清華等名校的10名博士在聖誕前夕發布公開信,倡議中國民眾抵制聖誕節,抵抗外國軟實力的入侵,他們提出中國人民需要小心對待聖誕節,支持自己文化的主導性。

這種擔憂現在來看頗有先見之明,畢竟「文化自信」這詞加入到「三個自信」里變成四個自信是2016年的事,這批名校博士至少提早了十年意識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足以看出他們的遠見卓識。

但與此同時,這些遠見卓識的博士們卻也多少有些過濾之嫌,百年之前,西方的傳教士夢寐以求的就是讓全世界人都過聖誕節,但恐怕這些傳教士做夢也沒想到聖誕節會變成今天的樣子。

Advertisements

從實際結果看,這玩意雖然在中國,特別是中國的年青一代中生根發芽,但他的宗教性、傳統性幾乎消失殆盡,如今中國的聖誕節,沒有彩蛋,沒有聖誕老人和聖誕樹(商場倒是有,不過那玩意作用已經完全不同了),沒有床頭的聖誕襪,沒有火雞蛋糕和布丁,最重要的是——沒有任何與宗教有關的祈禱。反而出現了用蘋果做所謂平安果的行為,有甚者還放硬幣和花生進去,叫做「一生平安」,這奇奇怪怪的習俗,恐怕耶穌基督本人知道了都只能瞠目結舌……

有一個十分有代表性的例子,前幾年的某次聖誕節,北京某天主教教堂以傳統聖誕節的模式舉行紀念活動,由於領聖餐的「信徒」太多,治安管理部門做出了應急調整,安排把人分流到了附近的寺院去領聖餐,結果眾信徒們欣然前往……

Advertisements

又比如著名的歌帝梵巧克力,儘管他起源是比利時,但由於控股方是土耳其企業,所以現在他的產品都帶著「清真」標識,但就是這麼一個「清真」食品店,「卡費勒」歷年的聖誕節他可是一個不漏的都搞了促銷活動,可見哪怕在正統宗教人士的眼中,聖誕這玩意也實在是沒有什麼宗教意義了。

這你放在任何一個傳統基督教國家都是難以想象的場面,但是中國做到了。各路「信徒」們對待聖誕節尚且如此,普通人就更是可想而知了。

筆者甚至毫不懷疑,過上個幾十上百年,基督教可能不存在了,但中國搞不好還有聖誕習俗,只不過剩下的不一定是聖誕樹,很可能是塞了花生和硬幣的平安果。

就這麼一個玩意,你們覺得還有抵制的意義么?

有些人就覺得有!

十幾年前提出抵制聖誕節的那幾位,是真的遠見卓識,非常準確的看到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而今天看到了當今現狀,還想著抵制聖誕節的,動機就難說的很了。

歷年以來,每逢聖誕網上就會出現一批以「捍衛傳統文化」為名,藉助社交媒體抵制聖誕的輿論。其實自己不想過,那就不過;勸說他人不過,只要道理講清了也不要緊;但是更加「泛化」的情緒卻值得警惕——比如「不抵制就是賣國」「過洋節就是漢奸」的口號式抵制就屢見不鮮,這其實在客觀上激化了群眾矛盾。

要知道,中國可是有不少人就靠著聖誕節維持生計呢,比如義烏就有全球最大的聖誕樹市場,幾乎包攬了全球70%的聖誕樹和相關燈飾產品,上萬的從業人員就指望這兩天來錢呢,你勸說他人不過聖誕節,他們最多反感你,你還要扣個「賣國」「漢奸」的帽子上去,那就純屬找打了。

而到了2014年,我國政府明確的提出 「不提倡」「不支持」之後,更是滋生了一股奇怪的歪風,他們把「不提倡」「不支持」曲解為「不允許」「禁止」,並且藉由行政、教育機構下發的不舉行慶祝活動的通知,渲染出一種「國家高壓管制,群眾毫無自由」的氛圍,最終把一個普通的洋節,硬是轉化成了一波激發政府與民眾矛盾的輿情。

這可不同於單純的口號式抵制引起的矛盾,那個還可以說是民族情緒激化,是無心之失。這個卻是有明顯的預謀和煽動軌跡的,手法可以說是相當高明,當然,也十分下作。

比起擔心一個已經喪失了宗教性,本土化后變成了近乎於「狂歡節」「購物節」的節日對本土傳承數千年的傳統文化造成衝擊,這一波蓄意挑起人民與政府對立的輿情顯然更值得關注。

這或許應該是有關部門在聖誕節時的工作重心。

至於我們吃瓜群眾,想過的過,不想過的不過,宣傳一下傳統文化,號召一下抵制也無妨,但切記不要搞成了「道德綁架」「文化綁架」,否則若是被有心人當槍使,那就得不償失了。

運營人員: 王躍 MZ015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