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普魯士的統一,歐洲版的大秦帝國崛起

曉知識,大世界。上一篇講到一戰之前日本明治維新並且大獲成功,這一篇咱們講回歐洲,說說和秦國有些類似的德國的前身普魯士,從邊陲小國發展成為雄踞歐洲大陸的霸主,普魯士王國通過一系列戰爭,篳路藍縷中開創千秋功業,統一后的德意志也在戰爭中最終隕滅,浴火重生。

如果說普魯士是德意志的前身,那麼普魯士的前身就是勃蘭登堡選帝侯國,這個地區一直到中世紀的一直是屬於神聖羅馬帝國東北邊疆的老少邊窮地區,這片土地是全德意志,乃至全歐洲最貧瘠的土地,跟法蘭西平原、東歐平原完全不能比,奧地利人輕蔑地稱呼它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砂石罐頭」。

到了複雜的近代歐洲,普魯士也還只是是一個非常小的國家,是破碎的德意志聯邦中的一員,貧窮落後,一度淪為波蘭的附庸國。當歐洲爆發工業革命時,普魯士依然是個農業國,還保有農奴制,其工業化進程晚於英國法國,而且是個內陸國,沒有多少海外貿易,四面被當時的歐洲列強包圍。

Advertisements

此時的德國擁有300多個邦,還有1700多個獨立城市,威斯特伐利亞地區僅僅1200平方公里竟然有52個邦國,領地內甚至不敢軍事演習,生怕炮彈子彈掉到別的邦國上引起糾紛。德意志關卡重重,早已經嚴重製約了經濟發展,此時,統一的呼聲已經越來越高漲了。

亂世出英雄,從18世紀開始,不到100年內普魯士迅速崛起,先是成為歐洲強國,隨後又統一德國,成為一個軍事強國,在一戰前它的工業實力也超過了英法的總和。就像秦國奮六世之餘烈,才得以掃滅六國一樣,那麼普魯士是如何崛起的呢?

這得益於四位君候——大選侯腓特烈·威廉、腓特烈一世、腓特烈·威廉一世以及腓特烈二世。這四位統治者對普魯士的諸多建樹為普魯士的強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Advertisements

1648年,歐洲殘酷的三十年戰爭結束,當事方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然而身為戰勝方,勃蘭登堡一普魯士並沒有得到絲毫的好處,至關重要的易北河和奧得河出海口地區都被列強割讓給了瑞典。與此同時,在普魯士,貴族的不服與騷亂接連不斷,不少人以效忠波蘭國王來對抗霍亨索倫家族的統治

這種感覺中國人最能體會了,一戰之後,身為戰勝方的中國,山東青島卻被列強轉讓給了日本,中國舉國憤慨,這才導致了「五四運動」。弱國無外交,身為弱國,只能任人魚肉。

1640年即選侯位的腓特烈.威廉,這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年輕君主。由於母親的出身而帶有德意志普法爾茨一奧蘭治家族的血統,三十年戰爭的混亂和貧困,給他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憤怒的腓特烈.威廉面對貴族、容克和分離主義勢力,地位虛弱,他下定決心要打破這種局面。在遷入柏林王宮后,他說:「我一定要把勃蘭登堡一普魯士造成為強權國家」,後來果然在費爾貝林戰役中擊敗瑞典,從此號稱「大選帝侯」。

到了大選帝侯之子腓特烈一世時期,甚至動用公共財政給經濟主來貸款,資助大型礦山項目,港口建設,以及銀行建設,並且取締民間高利貸,公布法定利率,完善錢幣體制,資助學校,鋪設公路,成為普魯士強大的奠基人,而普魯士已經完全拋棄了舊式軍隊,按照瑞典古斯塔夫的榜樣建立了新軍,新軍由長期服役的士兵組成,由職業軍官領導,成為德意志的第一支職業化部隊。他積極(划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繼續擴大領土,獲得林根、默爾斯、上蓋爾登、諾因堡等地,此外還買下了泰克倫堡和奎德林堡,為普魯士爭奪歐洲霸權打下基礎。

而真正使普魯士步入歐洲強權之林的,是被尊稱為「大帝」的腓特烈二世。腓特烈二世即位后,勤於政事、勵精圖治。為了使普魯士躍上強國的位置,腓特烈二世可以說採取了最直接、毫不隱藏的方式,即是戰爭。在腓特烈二世一生的執政中,通過兩場著名的戰事——西利西亞戰爭和七年戰爭,奪取的大量土地,大大增強了國力。1772年,腓特烈二世又勾結奧地利和俄國瓜分波蘭,奪取了3.6萬平方千米的土地。法國一位高級官員不得不驚嘆:「別的國家是擁有一支軍隊,而普魯士則是軍隊擁有一個國家!」

他的每一次戰爭發動都是有目的性,而且規避了一些風險。比如奧地利剛結束對於土耳其的戰爭,普魯士就找上它了,用較為小的成本就奪取了西里西亞,而在整個奧地利王位繼承戰中,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也充分展示了腓特烈一世時期積累下來的戰爭潛力,而西里西亞正好又是德意志地區的紡織業中心,而正好這時候普魯士在規模化紡織業。

除了戰爭外,外交的手段亦是腓特烈二世重要的方法之一,尤其是當戰爭的預期目標達成時,腓特烈二世會立即和敵方簽下和約以確保戰果,如1742年的布勒斯勞條約即是一例;可一旦局勢又轉為對普魯士不利時,腓特烈二世又立即撕毀和約投入戰場。就這樣,通過不斷的戰爭和外交手段奪取地盤,腓特烈二世樹立了「軍事天才」的個人榮譽,他也將普魯士變為一個軍事強國。

腓特烈二世同時還從伏爾泰接受了啟蒙主義思想,改進司法和教育制度,腓特烈二世鼓勵宗教信仰自由,並扶植科學和藝術的發展。到1786年,普魯士成為歐洲強國之一,其行政機構的高效率和廉潔為歐洲之首。1786年8月17日,腓特烈二世去世,他被尊為「大帝」。他身後無子,由侄子繼承,是為腓特烈·威廉二世。

後來一直到了威廉一世時期,此時歐洲形式對普魯士極其有利,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失敗,奧地利在戰爭中沒有支持俄國,反而和英國、法國結盟,戰後,奧俄兩國在巴爾幹半島的矛盾加劇,因此奧地利此時不可能再指望俄國幫助。英國深深恐懼法國獨霸歐洲,於是支持普魯士,牽製法國。而法國則等待著即將到來的普奧之戰,好準備在雙方廝殺中作收漁利。而宰相俾斯麥則用敏銳的眼光看清的形勢,分化瓦解敵人,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實現了德國的統一!

俄國與普魯士勢力的勃興,代表的是以往不受西歐世界看重,被視作蠻荒、未開化的東歐開始綻放屬於他們的光彩,開始有與英法奧等歐洲諸強一較長短的實力,這也使十八世紀的歐洲史顯得格外獨特,下一篇咱們說說俄國的崛起。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