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中益氣說黃芪

黃芪又名黃耆,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蒙古黃芪、膜莢黃芪的根。以產於黑龍江、吉林、山西、甘肅、內蒙等地的北芪品質最佳。味甘性溫,入脾肺二經,具生髮之性。《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李時珍對黃芪的補氣作用也十分推崇,曾謂:「耆者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者之長,故名」。

黃芪由於炮製方法各異,主治功用亦有一定區別。生黃芪益氣固表、利水消腫、托瘡生肌,主治體虛自汗盜汗、水腫、癰瘡不潰或潰后久不收口等症;蜜炙黃芪補中益氣,使用時多與党參或人蔘為伍,主治中氣不足、內臟下垂、內傷勞倦、脾虛泄瀉、脫肛、崩漏及一切氣虛血衰之症。現代研究表明,黃芪主要成分有蔗糖、葡萄糖醛酸、粘液質、膽鹼、多種氨基酸、葉酸等,有降血壓、降血糖、強心利尿、抗腎炎與保護肝臟等作用。

Advertisements

黃芪入葯,可用於多種疾病。如益氣通絡,治療氣虛血滯、半身不遂等,常用方如補陽還五湯;固表止汗,主要用於體弱表虛之自汗、盜汗等症,方如玉屏風散、牡蠣散、當歸六黃湯等;益氣舉陷,常用於治療脾肺氣虛、中氣下陷、內臟下垂之症,如胃下垂、子宮脫垂、久瀉脫肛等症,方如補中益氣湯加炒枳殼等;托瘡生肌,治療慢性潰瘍癰疽、內陷不起或瘡瘍久不收口、膿稀不愈者,方如黃芪內托散等;利尿消腫,多用於心腎陽虛、面目四肢浮腫、小便不利,心悸氣促等症,方如防己黃芪湯;利尿抗炎、降低生理性尿蛋白,常用於治療身面浮腫、尿中有蛋白的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等,方如真武湯或濟生腎氣丸(湯)加生黃芪、党參、益母草等;降低血糖,常用於有身倦乏力等癥狀的糖尿病人。

Advertisements

黃芪還是最常用的養生保健、滋補強壯之品。研究表明,黃芪和人蔘均屬補氣良藥,但人蔘偏重於大補元氣,而黃芪則以補虛為主,具而補而不膩的特點,常用於體衰日久、言語低弱、脈細無力者。黃芪可單味使用,若與其他補藥配伍則效果更好。

補中益氣氣虛衰弱,症見體倦無力、食少懶言、面色萎黃者,適用黃芪。為增強補氣功效,多與人蔘、党參等同用;如兼陽虛,可配附子、乾薑;若兼血虛,可配當歸、熟地;若血虛發熱、或大失血后虛極欲脫之症,需補氣生血者,可重用本品,與當歸配伍。

益氣強心黃芪對正常心臟有加強收縮之作用,對於因中毒或疲勞過度而陷於衰竭的心臟,其強心功效更強。病毒性心肌炎的發病與病毒本身與患者免疫失控有關,黃芪有抗病毒與調節免疫的功能,對於干擾素系統有激活作用,並有改善內皮細胞生長與增強心肌收縮之功效。研究還認為,以黃芪沖劑口服功效最佳,每次1包,每包含生黃芪16.5克,每日服2 次。患感冒等常使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早搏等癥狀加重或複發,服用黃芪后可減少複發次數,並改善胸悶、心悸、乏力等癥狀。

滋補強壯黃芪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保護肝臟,防止肝糖元減少,使血清總蛋白與白蛋白增加,改善血液循環及營養狀態。取炙黃芪30克、靈芝10克、冰糖30克,納入洗凈除去內髒的雞腹中,加適量之水用文火燉服,吃肉喝湯,功能補中益氣、補肺健脾、防衰抗老。

還可以每天用黃芪5~10克,開水泡10~20分鐘後代茶飲用,可反覆沖泡;或每天用黃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如加枸杞子15克同煎,對氣血虛弱的人效果更佳。取黃芪50克左右水煎,用煎過的湯液燒飯或燒粥,做成黃芪飯、黃芪粥,也很有益。

黃芪功偏溫補,易於助火,故凡氣滯濕阻、消化不良,或外瘍初起,表實邪盛、陰虛陽盛之症,均不宜用。若久服慮其太熱助火時,可配入清解藥加知母、元參等用之。

(文/ 孫清廉 主任醫師 四川雙流)

版權所有,歡迎分享;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運營人員: 盧立志 MZ017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