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文化博大精深,這些文化你懂嗎?

「我」原來是一種兵器?

「我」的甲骨文像戈,是一種類似三戈戟的兵器

「我」盛行於商代至戰國時期,秦代以後逐漸消失。當時部族與部族之間經常會爆發爭鬥,「我」由於殺傷力很強,受人青睞,擁有了「我」就等於有了絕對實力,可謂「我」在人在,因此,「我」便慢慢引申為第一人稱代詞。

「我」作為第一人稱代詞使用,最早見於殷商時代的甲骨文,那時不是指「自己」,而是指「我們」。

為什麼用吹牛來形容說大話?

「吹牛」最早出自西北方言,在西北,人們將牛皮或羊皮袋吹成氣囊,做成皮筏子,作為渡河工具。一定要幾個體格強壯、肺活量很大的人才能吹出氣囊。

如果有人說他能吹起牛皮袋,大家會認為他是說大話。「吹牛(皮)」就成了「誇口說大話」的代名詞

還有一種說法,游牧民族最重要的財產是牛馬,大家聚在一起難免要誇誇自家的牛馬,久而久之,「吹牛」的說法就流傳開來了。

為什麼意見不同叫相「左」?

右手靈活機巧,方便快捷,適於從事擔當多二種任務;而左手較為拙笨,具有很多不便之處(左撇子屬於特殊情況,並且有個別人的左右兩手幾乎同樣靈活)。

古人早已注意到這一現象。

考慮到「右」方便而「左」不便的因素,認為「右」有幫助自己的功效於是就用「右」來表示幫助、偏袒

《左傳·襄公十年》記載:周王的朝臣王叔、陳生兩人與大臣伯輿爭權,於是「王右伯輿」,意即周王偏袒伯輿與「右」相反,「左」便具有了相違、反對的意思。所以唐代孔穎達在為《左傳》作注時就說:「人有左右,右便,而左不便,故以所助者為右,不助者為左。」

「二百五」原來和蘇秦有關

據傳,蘇秦一直努力說服六國聯合抗秦,史稱「六國封相」

但蘇秦在齊國積極效力的時候,遇上了刺客,不治身亡。

齊王為了抓住刺客,特貼出告示,聲稱蘇秦為大內奸,刺殺蘇秦者賞金千兩此榜一出,果然有人上了鉤。竟有四人前來領賞,而且他們都一口咬定:蘇秦是自己殺的。

齊王正恨這刺客牙癢,可他還是煞有介事地問:「這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怎麼個分法?」

這四人不知中計,立即回答:「這好辦,每人二百五。」齊王怒:千兩黃金,每人二百五,順便把這四個「二百五」拖出去殺了。

獨佔鰲頭里「鰲頭」指什麼?

狀元是古代科舉考試殿試的第一名,中狀元被喚作獨佔鰲頭。

「鰲頭」,是指皇宮大殿前石階上刻的鰲的頭,這裡所說的「鰲」,是傳說中在海里能夠負山的大龜,是龜頭鯉魚尾的合體魚龍。

據說,鰲原來是海龍王的三太子,因為上天偷吃了玉皇大帝的玉漿液,所以被發配到東海為鰲。

唐宋時期皇帝殿前陛階上雕有巨鰲,襯托得皇庭宮室氣象雄偉。

翰林學士、承旨等官員朝見皇帝時,必須遵守邦國禮儀,要立於陛階的正中等候皇帝召見,恰恰就是腳踩刻有巨螯的陛階上,所以日後便稱進入翰林院為「上鰲頭」。

狀元及第時,也是在「鰲頭」上迎榜,因此「鰲頭」也成了狀元的代名詞。後世用「獨佔鰲頭」比喻占首位或取得第一名。

Week為什麼被翻成星期?

「星期」在中國古稱七曜,古代曆法把二十八星宿按日、月、火、水、木、金、土的次序排列,七天一個周期,每天有一個代表星體,稱為「星期」

唐代,古巴比倫人創立的星期制傳入中國;清代,英國基督教傳教士來到中國后,常在禮拜日進行傳道祈禱,Week的概念在中國人心中留下初步印象。

鴉片戰爭后,這種概念被認同,中國人就找到相對應的「星期」來翻譯Week了。

「拈花惹草」等詞和花草有關嗎?

原來這和花柳、花草的喻意有關。

「花」在經常說花容月貌、如花似玉、花枝招展、人面桃花等。原來色彩嬌艷、體態婀娜的花卉在古人心中可以比擬美女。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里就有「嬌花巧笑久寂寥」的句子。

古時的「柳」也有美女的意思,大概柳枝飄搖輕靈,所以多用以形容女子的腰肢,如柳腰等,後來乾脆用來比喻美女。「拈花惹草」中的「草」也是喻指女性。

其實「尋花問柳」最早倒是只有字面意思是指尋訪春天景色。後來因為「花」「柳」皆有特指,才轉為它意。

筆畫最多和最少的字分別是什麼?

迄今為止,《漢語大字典》和《中華字海》是收錄漢字非常全的兩部工具書。

這兩部字典里收錄的筆畫最多的漢字均為4個繁體字疊加構成的zhé字,釋義是「嘮嘮叨叨,話多」。

而「齉(nàng)是簡體字中筆畫最多的,意思是鼻子不通氣,發音不清

筆畫最少的漢字,除了「一」和「乙」,還有「O」。它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漢字,意思是零。

為什麼科舉第三名稱「探花」?

唐代新進士榜公布后,榜上有名的士子喜慶之餘,會相約舉行盛大的宴遊活動,叫做杏園探花宴。

此時是春季,正值杏花怒放之時,紅杏遂被稱為「及第花」。新科進士們要選出兩名最年輕者當「兩街探花使」,或「探花郎」,騎馬遍游長安的大街名園,採摘各種早春鮮花。

正所謂「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如果這兩位探花郎沒有比他人先得到牡丹、芍藥等名花,就要受罰。

「探花郎」的稱呼原本只是戲稱,與登第名次並沒有關係,名額也不是一名,而是兩名或者三名

大勝和大敗是一個意思?

「大勝」指「以絕對優勢戰勝」,而「大敗」指「以絕對優勢打敗」

在這裡,不是「勝」、「敗」變成了同義詞,而是「大勝」和「大敗」成了同義詞

漢語中有很多類似的語言情況,如「我好容易吃飽了」和「我好不容易吃飽了」,「差點摔一跤」和「差點沒摔跤」,「那模樣好威 風」和「那模樣好不威風」,「果然」和「果不其然」等等,表達的都是一個意思。

「光陰」能用「寸」量嗎?

這裡的光陰用寸來計量,是起源於我國古代的一種測日影定時刻的計時儀器一一日晷

據記載,我國早在漢代以前就已開始用日晷來計時了。日晷由晷盤和晷針組成,晷盤一般為石質,四周刻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個度,用來表示時辰。

「寸晷」指一寸長的日借指小段的時間,「一寸光陰」,就是晷針的影子在晷盤上移動一寸所耗費的時間。

卑鄙原本是謙稱嗎?

「卑」的本義是伺候主人的奴僕,後來泛指地位低下,它的反義詞是「尊」。

「鄙」本指遠離都市的邊遠地區,和「都」(都市)相對,因為住在邊遠地區,消息閉塞,所以「鄙」引申為「庸俗、淺陋」。後來,「卑鄙」聯合在一起組成片語,逐漸作為形容詞來使用,意思是「卑微鄙陋」

在古代,「卑鄙」並不是一個貶義詞,相反,它常用來表示自謙。

(來源:中國新聞網)

運營人員: 魏宇波 MX008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