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石窟傳奇之(一)元代道窟

太原國寶—龍山石窟傳奇之(一)元代道窟

文/韓靜

今天要講的還是石窟,同樣位於太原周邊,這便是天龍山石窟毗鄰的龍山石窟。

它位於太原市西南20公里的龍山之巔,屬元代石窟,為1996年選入的全國重點文保單位,位列第四批,影響力較大,值得文物愛好者一看。

一 全真道寶龕

山西,歷史上是個民族成分較為複雜、歷代多有雜糅的地方;在金元、南宋時期也是蒙古族的勢力範圍之一,當時全真道受到了元朝的重視,使得這個教派在此地區有了較大發展。

龍山石窟的主要題材,多為道教普遍供奉的尊神,比如三清祖師等,除此之外還有不少全真道教派的開山祖師造像;

大家都知道,丘處機主持的道場在北京白雲觀,也就是長春宮;當時是雕刻了元代造像的,而現今早已不存;可是,在遠離北京千里之遙的太原卻還保留有全真道獨具特色的石窟石窟,確實非常有意思。

Advertisements

那麼,這是一座怎樣的石窟呢?

這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元代道教石窟,建於公元1271年至公元1368年;但是具體數據實際上也存在爭議,這個我們後面會詳細講,今天先說概況。

這個石窟,現存為8窟,雕像是66(一說78)尊,共分為虛皇龕、三清龕、卧如龕、玄真龕、三大法師龕、七真龕和兩座辯道龕。

二 石窟特點

作為呂梁山的余脈,龍山毗鄰天龍山和懸瓮山、蒙山;它位於太原市區幾十公里的西鎮村地界,石窟則位於龍山東峰的頂端,現在已經開闢為了景區,遊客可以隨石階登山而上,遍覽諸峰。

從規模上來說,龍山石窟不能算大,只是七八個窟而已;從年代上來講,它也不及旁邊的天龍山石窟,隨隨便便就能追溯到北朝、隋唐;但是從技法上來講,它特點較為明顯,這裡的人物面型方圓、衣紋都沉重無比,線條較為簡練,風格也有力。折射出濃濃的世俗氣息。

Advertisements

那麼,我國的石窟造像佛教的是佔據絕大多數的,道教石窟就鳳毛麟角了,這裡便是元代道教石窟的代表作之一,也因此於1957年便被評為了山西省的第一批重點文物。

三 開鑿者是誰?

比較有意思的是,龍山石窟的開鑿者是一位虔誠的道士,而且還是一位高道。

這個人名叫宋德方,號披雲子,是山東人;他曾經是追隨著丘處機西行覲見成吉思汗的十八位精英弟子之一,其地位不可謂不顯赫;

主窟開鑿於什麼時間呢?元太宗六年(即公元1234年),歷經了五年的時間,終於告成。

石窟風格較為樸實、凝重,衣紋的打造也較為素凈,褶皺極為突出,和普通的佛教石窟有著很大的差別;

如果說別的佛教石窟主要以姿態優美的形體美、神態美而著稱於世的話;那麼,龍山石窟的道教造像則只能是與之相對,表現了人世間的世俗之美。

關於這位高道,我們後面會有專門的文章來細細解釋,包括他還曾經創立的一些成果,會在後面的文章中詳細解讀,今天便不再枝蔓。

四 窟龕介紹

下面,來逐一介紹一下各個龕的名字和順序:

第一窟:虛皇龕平面呈現圓形,在正面開刻,內部雕的是道教的尊神-元始天尊;兩旁各自有侍者10尊,他們腳下雕有流雲紋裝飾,頭有光環,似乎在做朝拜的圖景和儀式,整體保存較好,但是局部已經風化,祖師的頭像不存。

第二窟:三清龕,這是龍山各窟中最大的一個,裡面題材為道教三清;中間是玉清元始天尊;左側為上清靈寶天尊,右側為太清道德天尊;左右還有真人和侍者的浮雕,雙手持玉圭,恭敬的拱手立於胸前,開鑿年代的和第一窟相近。

第三窟:卧如龕,這一龕的主要寓意就如同窟名一樣「卧如」,主角是開鑿者披雲子的造像;雕像側身卧在長形的高台上,頭東教西,長度近1.8米,和真人大小几乎略同;傳說是披雲子本人的坐化之地,以示銘記;

當然,近些年有些說法,認為這並不是寫實的,而是仿照佛教釋迦摩尼佛涅槃時的場景,創造的道教真人涅槃圖景,以示對標。

第四窟:三天大法師龕對於這個石窟的主題,歷史上有爭議,近代學者也爭論不休;可見看到有三面主尊,都留有髮髻,頎長的身材,風格較為明朗。

第五窟:玄真龕裡面有三尊主像,結跏趺座,兩側的蓮台之上尚有侍者伺候,手法和四窟基本相同,應該是同一時期的作品,學界對於這兩窟一直認為極有可能為唐代石窟,後面會發文詳細解讀。

第六窟:五帝龕擁有一尊主尊,左右二位侍者,右側還雕有一位婦人,半掩著門,似乎要從門中走出來的樣子,顯得像是沒雕鑿完畢的一組;實際上,這是宋元時期石雕的一般手法,稱為「婦人筘門」,據說是為了顯示石窟的縱深,表示後面還有無窮無盡的房屋正在展開的意思。

第七窟:七真窟又叫做玄門列祖窟,內部是王重陽的七大弟子,外面則是青龍白虎像,目前已經被盜鑿;雕像分三面排列,兼有侍者像。

第八窟:辯道窟規模較小,現存有明清時代的三皇、關老爺泥塑,應該是後人添加,水平較為低劣(韓靜);下一講,我們會對於開鑿者這位高道進行深扒,敬請關注。【輕鬆訂閱深扒文物山西】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