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關節骨折康復訓練

踝關節由脛腓骨下端與距骨組成,是人體負重量最大的滑車關節,站立時全身重量落在踝關節上,行走時負荷值約為體重的5倍,日常生活中行走、跳躍運動,主要依靠踝關節的背伸、趾屈運動。

踝關節骨折指脛腓骨遠端內外踝骨折,是骨科常見骨折之一,多由間接暴力引起踝部扭傷后發生。根據暴力方向、大小及受傷時足的位置的不同可引起各種不同類型的骨折。

臨床表現

踝關節外傷后踝部疼痛、腫脹,皮下可出現瘀癍、青紫,不敢活動踝關節,不能行走。檢查可見踝關節畸形,內踝或外踝有明顯壓痛,並可有骨擦音。

應拍攝踝關節X線正位、側位和踝穴位片,根據外傷史、踝部疼痛腫脹畸形及X線表現診斷骨折。在踝關節損傷時,有時會發生腓骨頸高位骨折,應注意檢查,避免漏診。

Advertisements

對於高位的外踝或腓骨骨折,應注意評價下脛腓關節損傷的可能。另外,需注意檢查其他合併損傷,如周圍韌帶損傷,腓骨肌腱、跟腱、脛后肌腱等損傷,距骨骨軟骨損傷,神經和血管損傷等,必要時行MRI檢查。

韌帶聯合下腓骨骨折(A型踝關節骨折):

脛距關節水平以下的橫行撕脫性骨折,脛腓韌帶完整,與足受傷時位置-力的方向有關,踝穴的穩定呈旋后-外展。外踝撕脫骨折伴有橫行骨折線,骨折複位后可用鋼板固定,如外側損傷是附著有韌帶的撕脫骨折塊,可用螺絲釘或張力帶固定。

經韌帶聯合腓骨骨折( B型踝關節骨折):

螺旋形骨折起於脛距關節水平,呈旋后外翻,近端骨間韌帶通常完整,前後下脛腓韌帶可能撕脫。外踝B型骨折的主要畸形是外旋、後方移位和短縮,複位後用鋼板螺釘固定。

Advertisements

聯合韌帶上腓骨骨折(C型踝關節骨折):

骨折在脛距聯合韌帶以上,聯合韌帶撕脫,踝穴不穩定,呈旋前-外翻,或旋前-外展,C型骨折也要先處理腓骨,需開放複位和內固定以重建踝穴穩定型。

術后康復

1、常規護理

(1)疼痛護理:腰麻或硬麻後去枕平卧6h,術后禁食6h,監測生命體征變化,做好心理護理等。患肢抬高20-30cm,保持切口清潔,2周后拆除縫線。足趾至手術部位予無菌棉墊加壓包紮。保持切口敷料乾燥,有滲出及時予換藥加壓包紮。

(2)疼痛護理:術后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護理上應妥善保護患部,制動肢體,避免傷口污染和防止再度損傷。對患者主訴疼痛要加強觀察,及時處理,按醫囑使用止痛藥物。當病人出現異常情況疼痛時,觀察引起疼痛誘發因素,並注意尋找有無其它併發症發生。

(3)感染護理:監測患者體溫變化,創面淺表感染可通過引流、換藥、合理應用抗生素等措施進行處理;深部感染,則需再次擴刨,沖洗閉式引流,內固定牢固,則不需取出內固定。

2、康複評定

評定須在詳細了解病史,全面檢查患者的基礎上進行,需簡要了解患者手術情況,對康複評定的內容有所側重和調整。

(1)肢體長度測量:下肢長度用皮尺測量髂前上棘通過髕骨中點至內踝的距離。大腿長度是髂前上棘至膝關節內側間隙的距離,小腿長度是膝關節內側間隙至內踝的距離。

(2)肢體周徑的測量:為了解肌肉萎縮情況,以測量肌膚部位為佳。測量時用皮尺環繞肢體已確定的部位一周,記下肢體周徑長度。患肢與健肢同時測量對比,並記錄測量日期,以做康復治療前後對照。下肢測量常用部位是測量大腿時取髕骨上方10cm處,測量小腿周徑時,取髕骨下方10cm處。

(3)肌力評定:骨折后,由於肢體運動減少,常發生肌肉萎縮,肌力下降,常用徒手肌力評定(MMT法),主要檢查股四頭肌、腘繩肌、脛前肌、小腿三頭肌、足內外翻肌肌力。

(4)關節活動度評定:檢查方法常用量角器法,測量髖膝踝關節個方向的主被動關節活動度。

(5)步態分析:踝關節骨折后,極易影響下肢步行功能,應對患者施行步態分析檢查。臨床分析多用觀察法、測量法等;實驗室分析包括運動學分析和動力學分析。

(6)下肢功能評定:重點是評估步行、負重等功能。

(7)神經功能評定:包括感覺功能檢查、反射檢查、肌張力評定。

(8)疼痛評定:通常用VAS法評定疼痛的程度。

(9)平衡功能評定:常用的量表有Berg平衡量表、Tinnetti量表,以及「站起走」計時測試。

(10)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常用改良Barthel指數和功能獨立性評定。

(11)骨折癒合情況:包括骨折對位對線、骨痂生長情況,有無癒合延遲或不癒合或畸形癒合,主要通過X線檢查完成,必要時做CT檢查。

3、康復訓練

手術治療已成為踝關節骨折的常規治療方法,但如不配合術后系統的康復治療,必然導致肌肉萎縮、肌腱粘連、關節僵硬,從而影響踝關節遠期療效。因此,手術能夠恢復踝關節解剖對位,而康復訓練則是治療踝關節骨折、最大程度恢復踝關節功能並減少併發症的關鍵所在。

踝關節骨折術后康復可分為三個節段:早期階段、中期階段及後期階段。在踝關節骨折術后康復期間,應根據術后康復階段不同,遵循循序漸進的治療原則,採取早期被動活動為主主動活動為輔,後期主動活動為主被動活動為輔的治療方法,在醫生的指導下積極進行足趾活動、踝關節被動屈伸活動、踝關節主動屈伸活動、髖和膝關節的功能活動、以及患肢部分負重功能活動等,以便能儘快恢復健康,完全負重行走。

(1)早期階段:術后1-3周

為使踝關節可以癒合牢固,有一些患者需要石膏托或支具固定2-4周,固定期間應遵醫囑,不可盲目活動,造成損傷。

術后1-7天,可做患足足趾主動活動,用力、緩慢、儘可能大範圍地活動足趾,置踝關節於跖屈小於10°,接近垂直位,絕對不可引起踝關節的活動。5分鐘/組,1組/小時,既能促進消腫,又能為以後的鍛煉做準備。

直抬腿練習包括向上、向內收的側抬腿以及外展的側抬腿,向後的后抬腿練習,以強化大腿前後內外側的肌肉,避免過分萎縮無力。30次/組,組間休息30秒,每次4-6組。一天訓練2-3次。如石膏過重可能無法完成。

術后1周,進行膝關節的彎曲和伸直練習,15-20分鐘/次,一天一次。大腿肌肉練習包括抗阻伸膝和抗阻屈膝,練習大腿的絕對力量,中等負荷(完成20次動作即感疲勞的負重量),20次/組,組間休息60秒,2-4組/天。

術后2周,局部疼痛緩解,創傷炎症開始消退,患者可在做足趾活動的同時,做踝關節被動屈伸活動及內外翻練習。如果患者踝關節沒有石膏固定,即可以開始下述練習,如果佩戴石膏,需經醫生檢查,去石膏或支具后練習踝關節活動,練習後繼續佩戴石膏或支具。

①主動活動踝關節:包括屈伸和內外翻。緩慢用力,最大限度,但必須無痛或略痛,防止過度牽拉造成不良後果。10-15分鐘/次,一天2 次。訓練前熱水泡腳20--30分鐘或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強度不超過6的水針灸,以提高組織的延展性,利於練習。

②被動踝關節屈伸練習;

③內外翻練習:在無痛或微痛的範圍內,增加關節活動度和活動力度。因組織癒合尚未完全癒合,不可過度牽拉,10-15分鐘/次,一天2 次。訓練前熱水泡腳20-30分鐘或水針灸20分鐘,強度控制在6以內。

此外,紅外光理療可緩解肌肉痙攣,促進滲出的吸收,對炎症、疼痛、水腫和局部血液循環障礙也有較好的效果。

(2)中期階段:術后4-6周

術后4-6周內,骨折已基本穩定,骨折處已有纖維組織粘連原始骨痂形成,此期可以拆除石膏或支具固定。

踝關節從以被動活動為主逐漸過度到以主動活動為主被動活動為輔。應鼓勵患者做踝關節主動屈伸活動,同時輔以外力來增加踝關節活動範圍。每日早、中、晚鍛煉,每次約100下左右。同時鼓勵患者做髖和膝關節的功能活動,持續至術后6-8周,使踝關節活動基本達到正常。

強化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可進行抗阻勾腳、抗阻綳腳、抗阻內外翻運動,30次/組,組間休息30秒,4-6組,一日2-3次。

(3)後期階段:術后6-12周

術后6-12周,骨折已處於臨床癒合期,患者應遵醫囑扶拐下床做患肢踝關節及下肢部分負重練習,如前跨步、后跨步、側跨步等,要求動作緩慢、有控制、上體不晃動。20次/組,組間休息30秒,2-4組/次,一天2-3次。逐漸增加負荷重量,可雙手提重物,直到術后12周能夠離拐完全負重行走。

強化踝關節和下肢的各項肌力的運動包括:①靜蹲:2分鐘/次,休息5秒,共10分鐘,一日2-3次;②提踵:從雙腿過渡到單腿;③抬腳前向下練習:要求緩慢有控制,上體不晃動。20次/組,組間休息30秒,一天2-3次。

強化踝關節活動度可練習保護下全蹲,雙腿平均分配力量,儘可能使臀部接觸足跟,3-5分鐘/次,1-2次/天。

注意練習應循序漸進,不可勉強或盲目冒進,應強化肌力以保證踝關節在運動中的穩定,並注意安全,避免摔倒。

(4)出院指導:

術后的康復鍛煉指導非常必要,應根據患者的康復進展及時給予調整,從而提高手術后的康復效果。出院患者仍應繼續鍛煉,逐步達到康複目標。

①3-4月:3個月後可以開始由慢走過渡到快走練習,並練習加強小腿三頭肌力量,進行平衡訓練等;②4-5月:患肢可適應輕鬆體力活動;③5-7月:6個月後可開始恢復正常體力勞動和運動。

(5)韌帶訓練

以下方法堅持每天鍛煉,可提高踝關節韌帶的保護功能:

原地頂腳:雙腳平立相距30cm,腳後跟上提,腳前掌不離地,一提一放,連續五十次。

旋轉運動:左腳立定,右腳尖著地,腳跟由左向右旋轉10圈,然後由右向左旋轉10圈,反覆5次,再換右腳立定,左腳旋轉,方法相同。

扳腳運動:取坐位,雙腳平放,雙手扳住雙腳尖,慢慢用力向後扳,保持腳踝酸脹狀態1分鐘,然後放鬆,10秒后重複,連續20次。鍛煉完后做放鬆運動,踝關節輕輕按摩2分鐘。

MEDISLIPPER 1000是一款為了踝關節康復和肌肉鍛煉的智能多功能機器。

MEDISLIPPER 1000可以被用作主動模式訓練和被動模式訓練兩種。主動模式可以幫助鍛煉踝關節肌肉的靈活性。在被動模式中,由於其內部的自動裝置部分,機器允許你做全部的踝關節被動鍛煉。

適應症:

適用於加強腳踝的理療和創傷后的訓練。 關節和肌肉挫傷、骨折、肌肉扭傷、足背屈、腳掌內旋 、足底彎曲、腳部趨向外轉、足外翻;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