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異

中國傳統文化中從來沒有出現統一主宰的人格神,其人與自然及其他物種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國與國的關係皆特別注重「和」。

中西文化根本差異

文/凈宗法師

自鴉片戰爭打開國門,警醒天朝之夢,中西文化產生交流碰撞,國人經受屈辱、痛思、抗爭、奮鬥、探索、不懈追求,但一直未能改變西強中弱的總體態勢。復經卅余年改革開放,伴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地球村、互聯網,以耶教為根底的西方文化更深地嵌入中華文化肌體,引發排異、過敏。如何面對西方文化的到來?如何保有中華文化的主體性?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便是對百餘年中西文化交流碰撞在現代背景下的一個總回應。

Advertisements

《意見》全面深入詳實具體,既有宏闊目標,也有切實方案,顯然經過精心準備,力圖為中華文化打一場保衛戰、反擊戰。

經濟、政治、軍事、外交諸種較量,最終落在文化層面的較量。歐風美雨確實是強勁的,日本、韓國之本有文化節節敗退,以五千年文明史、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版圖、近十四億人口為基本構成的中華文化是否也要完全浸潤入西方文化的氛圍?這對中國及世界會有何影響?在歷經百餘年的抗爭,卅年改革開放綜合國力提升,中國人不僅把久藏心中的「不」明確地宣示口中,而且也要落實在行動中。文化自信始於斯。「師夷制夷」「中體西用」「全盤西化」,皆帶有幾分膽怯、迷茫、不自信。

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根本差異在於有神論還是無神論,以及是強權還是合作。

Advertisements

中華文化的主軸、主體、主流、主質確是無神論的,不承認有一個創造萬物的神。道曰道法自然,儒曰天人合一,佛曰緣起性空,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佛教本是外來文化,獨在中國落根發展壯大,影響世界,因其無神論與中華固有文化相合,且又廣大精微圓融無礙安身立命,彌補中華固有文化之不足,因而歷二千餘年,終為中華文化所消化吸收,成為中華文化肌體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至今日國人提到佛教,絕不以為其為外來。

獨一主宰的有神論總是強權的、專制的、蠻橫固化的,其對大自然採取掠奪性開發;對其他物種生命不尊重平等,肆意虐殺;人與人相處以競爭為原則,國與國相處奉行霸權。此種文化缺陷在現代社會中尤其凸顯,已經對現代人類、世界、地球帶來巨大危害。

中國傳統文化中從來沒有出現統一主宰的人格神,其人與自然及其他物種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國與國的關係皆特別注重「和」。其國民精神體現在生活、藝術方面是自由的、空靈的、充滿柔性。書法是用軟筆,太極以柔克剛,國畫則在似與非似之間,乃至在體育競技中也以靈巧取勝見長,如乒乓、羽球,力量對抗型則弱。吃飯用筷子,非雙手刀叉並用,語言文字則尚簡,中醫講求整體辨證,這一切都反應出中華文化之特質在柔弱、靈巧、自由、空靈。

中西文化各有特色,也各有長短,最好互補,而非必以一代一。假如中華文化消失,將是世界的災難與不幸;中華文化長存繁榮才是世界之福。西方文化的不足在現代表現尤為突出。這些皆值深思。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