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教授:黃連可替代熊膽,且無副作用

香港大學馮奕斌教授指出,研究顯示,黃連本身和其提取物可以完全替代熊膽的藥用價值,甚至不會帶來服用熊膽的一些副作用。

他說,雖然熊膽和黃連的成分不盡相同,但醫學上注重的是藥用價值,只要成效相同,便可以之替代。

「世界上大約有1萬2000種中藥,使用熊膽或其提取成分的大概有130種,這1萬2000種中藥的成分有些很相近,只有些許不同,因此只要在相似範圍內找到替代品即可。」

他是在「異物同效-傳統中醫藥藥用熊膽汁替代品會議」上主講「熊膽汁的代替方案」后,召開記者會時,如是說道。

他表示,根據他的深入研究以及一些醫學證明,服用熊膽和熊膽汁的確會帶來一些消化道的問題,但只要適量地服用黃連,這些副作用並不會出現。

「研究也顯示,牛膽抗腫瘤的效果最好,而不是熊膽。」

Advertisements

他坦言,雖然熊膽與其替代品的研究範圍很廣,當中的選項也包括一些常見動物(非瀕危動物)的膽囊替代方案等,當中面對的挑戰卻非常多。

「熊膽除了藥用價值,還有文化上、歷史上及經濟上的考慮,我們在做研究時必須在這些層面上取得平衡。」

「一些保護動物組織也會反對我們使用其他動物身上的膽囊,因此我們正致力研究植物性的替代品,但必須在效果上證明,它能取得與熊膽清熱解毒一樣的功效。」

詢及他研究熊膽替代品的動力,他稱,人們對於瀕危野生物種的保護意識日趨強烈,因此他有責任在科學上尋找相關替代品。

「雖然中國允許熊只養殖場,但取熊膽的手法非常殘忍,除了捕獵野生熊,還有活熊插管引流等,我們必須改變中醫用藥的文化,不再迷信,通過科學研究改變問題。」

Advertisements

此外,大馬華人醫藥總會總會長丁家驊表示,此次的研討會旨在提高人們對於熊製藥物替代品的認識,以減少對我國和鄰國野生熊種群的濫殺,同時也鼓勵傳統醫學從業員只使用合法野生物資源。

他說,雖然醫藥科系課程中仍有關於熊身體部位的藥用價值章節,但他強調,這只是一個文獻記錄,並不會因為非法捕獵熊只的事件而刪改章節。

「教授應在授課時申明熊是瀕危動物,藉此提高保護意識。」

「異物同效-傳統中醫藥藥用熊膽汁替代品會議」是由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聯合大馬華人醫藥總會主辦,逾百名本地傳統醫學從業員及業者將在會上討論傳統中藥里的一些迷思及替代方案,以減少和遏止在傳統醫藥療法里非法使用熊類和其他野生動物原料。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