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病態的「懶」是精神分裂症

寫風花雪月的故事,也關注抑鬱症、自閉症和阿斯柏格綜合症群體。想要了解抑鬱症互助群相關,在我的公眾號:靜看細水長流,關注可以找到我。

這裡說的「心」病是指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心理障礙逐漸被更多的人接受,但多數心理疾病患者未及早就醫,從而耽誤了恰當治療。有調查表明與廣大公眾對心理疾病的知識了解不夠有關,還有對心理疾病的「病恥感」也影響到病人的就醫。

懶了兩年沒重視 確是精神分裂症

趙某,男,22歲,大學三年級在讀學生,從小學到高中一直是成績優秀,上大學后在班上成績也名列前茅,曾經帶給一家人無數的快樂和希望。2002年6月份無明顯誘因下逐漸出現話少,孤僻,不與人交往,卧床的時候較多。尚能上學,但學習成績下降明顯。

Advertisements

父母總以為是孩兒學習壓力大,處處順著他來,甚至卧床不起也不去叫他,還主動把飯菜端到床前去。沒想到這樣的關心和照顧並沒有起多大作用,他對此似乎沒有任何感激之情。有時呆站,低頭,作思考狀,問話不回答,看書時常半天不翻書頁,學習成績繼續下降。

在學校不去上課,整日呆在宿舍,話少,早晨需反覆催促才能起床,家裡來客人不但不和客人打招呼,還自己躲到房間里去。一塊看電視時也低頭不語,問他「幹什麼呢?」回答說「看電視呢」。直到2004年5月29日首次帶患者到精神衛生專科醫院就診。住院前一月飲食量少,生活懶散,否認有病,拒絕就醫,家人無法照顧。

好發於青少年 易忽視耽誤治

精神分裂症通常表現為精神活動脫離現實,與周圍環境不協調,以及思維、情感、意志活動之間不配合。如果急性發病,出現興奮躁動、行為怪異等時可能會立即送患者到醫院治療,但趙某從發病到就醫,前後經歷了兩年。

Advertisements

而他的發病卻是以精神活動遲鈍為主,表現對人冷淡,與人疏遠,寡言少語,生活懶散,學習成績下降。起初家人可能並不知道這些是病態,殊不知象這樣長時間孤僻少語,不與人接觸也是疾病,而且是精神分裂症的一種類型——單純型精神分裂症。單純型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癥狀就是「懶」。這是一種病態的「懶」,與大多數人偶而感覺疲勞、心累的癥狀完全不同。此病大多始發於青少年時期,起病十分緩慢,初期常伴有頭痛、失眠、記憶減退等輕微癥狀,所以往往被患者忽視而未能及時進行治療,經過一段時間病情發展明顯后才引起注意。患上此病使人的行為變得孤僻、懶散、被動。對人情感逐漸淡漠,失去對家人及親友的親近感,學習或工作效率也逐漸下降。

情感變,生活懶 發獃發楞須就診

針對以生活懶散、情感淡漠、社交退縮為主的「懶人」——單純型精神分裂症病人,一定要早期識別該病的癥狀,如性格的突然變化、講話離題含糊、行為古怪、個人衛生差、突然冒出的古怪奇異想法、情感遲鈍淡漠、社交退縮等。

認識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癥狀,最大好處是可以早發現及早治療。從發病到治療的時間越短越好,因為可以爭取最佳的治療機會,為疾病的早日康復創造條件,儘可能避免病情進一步向壞的方向發展。

急驟起病者病前很難發現或者根本就不存在早期癥狀。緩慢起病者經仔細觀察分析一般都能發現如下一些早期精神癥狀:

(1)睡眠改變:逐漸或突然變得難以入睡、或經常中途醒來、或睡眠不深,整夜做惡夢、或睡眠過多。

(2)情感變化:情感變得冷漠,對親人冷淡不關心,與朋友疏遠,對周圍事情不感興趣,或經常無顧自笑,或因一點小事大發雷霆等。

(3)行為異常:行為逐漸變得怪僻或者難以理解,喜歡獨處或自語自笑,生活懶散、發獃發愣、蒙頭大睡,外出遊盪。

(4)敏感多疑:逐漸變得敏感多疑,對家屬親友、同事鄰居的一言一行特別注意,覺得周圍環境的氣氛發生了變化,人們的神色有些反常,感到將要發生什麼事情,對自己不利。

(5)性格改變:原先活潑開朗、熱情好客的人,變得沉默少語,孤僻獨處,不與人交往;原先注意清潔的人變得不修邊幅、不講衛生;原來是循規蹈矩的人變得經常遲到、早退、無故曠工、工作馬虎,對批評滿不在乎;原來勤儉節省的人,變得揮霍浪費等。

(6)脫離現實:沉湎於幻想之中,做「白日夢」。

(7)社會功能受損:社會關係和與同事關係嚴重受損,工作或學習能力明顯下降,攻擊的危險性增加。發現有心理問題家屬應如何處理當您被告知您的家人有心理問題或精神疾病以後,首先一定要保持冷靜,因為心理問題或精神疾病也並非您想象中的那麼可怕,超過75%的病人經過治療能得到臨床緩解或治癒。

其次,要面對現實,只要是在專業的精神衛生機構就診,他們是不會輕易下診斷的,既然作出了診斷並且明確地告知您,一定會有他們的依據,接受現實配合治療是理智的選擇。

第三,要消除對精神疾病的曲解。直至今日,不少人還認為患精神病是不光彩,丟人的事情。許多病人不願意到精神病院就診,病人家屬也不願送病人去精神病院,直到癥狀已充分發展時,才被迫送到精神科來,以致貽誤了治療時機。

第四,要消除對精神病醫院的偏見和誤解,以及對精神病醫院的工作環境和工作內容的誤解。迄今為止,還有人一聽說我是精神科醫生,總要問問「你們還使用電棍嗎?」可以說自從精神病醫院建院以來,全國還沒有一家醫院使用「電棍」作為防身或治療精神病的方法,這種以訛傳訛的說法使很多人對精神病醫院產生恐懼感。甚至到現在還有很多病人家屬還堅持認為,治療精神疾病的藥物可以把病人治成「傻子」。部分抗精神病葯的確可導致程度不等的錐體外系副反應,表現動作遲緩,行走困難,甚至面無表情,但通常經過調整用藥或加用治療副作用的藥物,多數病人都能獲得緩解,絕非越治越「傻」。精神病人如果不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會變成真正的殘疾人。

如何治療?

目前治療精神疾病的方法以綜合治療為主,包括抗精神病藥物治療,還有心理治療、行為矯正治療、音樂治療、工娛治療、中西醫結合治療、生物反饋治療等。

提倡及時進行包括藥物治療、心理疏導在內的早期干預,能夠促進病人的早日康復。使用精神藥物配合心理治療和社會適應能力的訓練,可對病人的學習能力和情緒有明顯地改善作用,可促進病人認知能力的提高,可以消除病人恥辱感,促進疾病的早日康復,使病人回歸社會。

【《勞動午報》,專家——朱鳳艷】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