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心理學:四個有趣的心理學效應

心理學是一門很神奇的學問,它可以看懂人心、它可以看透人性。就像一把可以打開世界上所有大門的鑰匙,通過心理學我們可以更了解自己,也可以更了解別人。

有一位很牛的心理諮詢師曾經講過一句話「心理學的價值不在於看透別人,而在於重新認識自己」,我們不是一直都對自己很了解嗎?也許是,也許不是,來看看下面這些神奇的心理學效應,也許你會重新發現一些自己身上的東西。

貝勃規律:

心理學實驗表明:人們對報紙售價漲了50元或汽車票由200元漲到250元會十分敏感,但如果房價漲了100甚至200萬元,人們都不會覺得漲幅很大。人們一開始受到的刺激越強,對以後的刺激也就越遲鈍。「貝勃規律」經常應用於經營中的人事變動或機構改組等。一家公司要想趕走被視為眼中釘的人,應該先對與這些人無關的部門進行大規模的人事變動或裁員,使其他職員習慣於這種衝擊。然後在第三或第四次的人事變動和裁員時再,把矛頭指向原定目標。很多人受到第一次衝擊后,對後來的衝擊就會漸漸麻木。

過度理由效應:

「過度理由效應」很容易發生在過分講究角色分配的情侶身上。經常有一方抱怨自己的BF不懂得付出,只是一味地索取,而對方則不以為然地覺得這是作為「老公」應該盡的責任。究其原因,正是在於兩人的關係長期只是陷於單一的流向。一開始,作為「老公」的一方確立了自己「1」的角色以後,為了顯示自己男人的寬大肩膀用心呵護自己的愛人,不斷地從各個層面的付出,另一方則拚命地體現出自己的「小鳥依人」感。久而久之,「過度理由效應」便產生了作用,兩人不自覺地將情侶關係的定位留於淺表的「施予和獲得」這個利益層面的原因,而忽視了深層次的感情交流、生活適應和個性融合等等方面。最後,索取的一方的直接慾望越來越膨脹,而付出的一方往往到最後變得疲憊不堪。到分手時,一個會覺得對方自私自利、只為了得到好處而和自己在一起,另一個卻會一味地指責對方根本不愛自己或者另有他歡才不再對自己付出。

禁果效應:

「越是被禁止的,越具有魅惑力,越是拒絕的,越是嚮往」;這是一種很神奇的心靈現象。 "禁果"一詞源於《聖經》,它講的是夏娃被神秘智慧樹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被貶到人間,這種被禁果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現象,稱之為"禁果"效應。由於青少年處在特殊的發育期,好奇心強,逆反心理重,因此常出現禁果效應。它給我們的啟示有兩個:①不要把不好的東西當成禁果,人為地增加對學生的吸引力。②要把學生不喜歡而又有價值的事情人為地變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因此我們會發現很多時候,半遮半掩的「欲拒還迎」比坦白的擁抱更有吸引力。

安慰劑效應:

安慰劑效應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有很多日常的疾病甚至是某些病人身患絕症,在他們受到安慰劑的作用時,往往會發生一些不可思議的情況當對某位專家醫生或者某種葯堅信不移時往往就會取得意想不到的奇效。利用安慰劑效應,很多醫生甚至只需要用一些維生素就可以取得良藥的效果。古代的巫醫治病的妙用就在於,那些神神道道的巫醫通過一些看起來很神奇、很不可思議的儀式(畫符作法)讓你相信在他們的身上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如此一來,你只要堅信,它就會有效。因此,心理諮詢與臨床醫學「 安慰劑」的不同在於它更強調諮詢者本身的形象、對來訪者的引導和心理諮詢環境的建設,他們對個體認知改變、心理適應和發展甚至比藥物「安慰劑」的作用更大。

曾經認識一個朋友,她本來是一家公司的中層的HR,做得還不錯,但是不知怎麼的,後來突然得了抑鬱症,並且兩度出現輕生的舉動,問她為什麼要這樣,她說「覺得很虛無,不快樂,情緒來了,就控制不住自己」,於是家人只能送她去看心理醫生。

一年後在街上遇見了她,見她滿臉洋溢著笑容,活潑開朗、活脫脫的換了一個人。深聊后才知道,原來她辭去了HR的職務,考了二級心理諮詢師,目前在一家心理諮詢師室工作,生活工作都很輕鬆,收入也提高了不少,最主要是現在能夠感受到快樂。

原來,是因為她原生家庭環境的原因,導致了人格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偏差和陰影,後來心理諮詢師幫助他調理一段時間后。建議她多做自察和自省,多了解一些心理學知識來幫追自我療愈,後來索性就去考了心理諮詢師。我問她為什麼要自己當心理諮詢師,她說「就像很多人要在自己當上父母以後,自己才不再是孩子一樣,是孩子教會了他們不再做孩子的」。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