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規檢查的意義

血常規(bloodroutineexamination)是臨床上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檢驗。血液由液體和有形細胞兩大部分組成,血常規檢查的是血液的細胞部分。血常規檢查項目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紅蛋白及血小板數量等。通過觀察數量變化及形態分佈,判斷疾病。血常規檢查是醫生診斷病情的常用輔助檢查手段之一。

血常規採集

血常規檢查一般取用末梢血檢查,如指尖、耳垂部位的血。在經過血液細胞分析儀器,電腦報告結果。醫院通常採用針刺采血(針扎手指末梢),目前還有激光采血。使用激光采血屬於非接觸式的采血方法,它可以避免病人緊張、疼痛,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由於采血引起的交叉感染。防止感染艾滋病、肝炎等傳染性疾病。激光采血一般無痛。適合嬰幼兒采血。但也有極少數激光剛好打在手指末梢神經時,疼痛感則效強。

血常規檢查可以發現許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跡象,如身體是否有感染,是否貧血,是否有血液疾病的可能性。

孕期血常規查什麼

1、通過血常規檢查孕媽媽可以了解你的血色素數值、白血球數量、有無潛在感染,以及你是否患有貧血。如果你患有嚴重的貧血,那麼孕期很有可能會出現鐵的供給量不足,影響胎兒發育,而且不利於產後恢復。

2、 通過血小板的數值,可以了解你的凝血機能,以及是否有血液系統或免疫系統疾病。

3、 紅血球的體積(MCV)及脆性檢查,有助於發現地中海貧血攜帶者(這在中國南方比較常見)。

4、同時還包括血型的檢測,如果妻子是O血型(RH陰性),丈夫是A、B或AB血型(RH陽性),則有出現胎兒新生兒溶血的可能性。

寶寶發燒血常規查什麼

1、 通過血紅蛋白,來看寶寶是否存在貧血;

2、 通過白細胞中的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來大致區分是否感染,是什麼感染;

3、 通過血小板,來看寶寶的凝血功能。

4、 通過C反應蛋白(CRP),來看寶寶的體內有無感染等疾病的活動性指標。

怎樣看懂血常規化驗單

血常規化驗單上的常用符號是:RBC代表紅細胞,WBC代表白細胞,Hb代表血紅蛋白(血色素),PLT代表血小板。血常規的報告單上會有很多項目,但不是所有項目都需要媽媽們做深入研究的,以下幾個基本項目媽媽們可以大致學習一下。

【血紅蛋白Hb】

WHO貧血診斷標準

6月齡~5歲:Hb<110 g/L,5~12歲:Hb<115 g/L,12~15歲:Hb<120 g/L。

如果血紅蛋白確實明顯低於參考值,醫生會結合其他指標或檢查,考慮判斷是否存在貧血,是何種類型的貧血,(進一步檢查),並實施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血紅蛋白Hb的臨床意義

血紅蛋白減少,多見於各種貧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缺鐵性貧血等。血紅蛋白增多常見於身體缺氧、血液濃縮、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等。

血常規可以初步判斷是否貧血,但不能僅以此得出是哪種類型的貧血。貧血的診斷不是依據微量元素中的血清鐵水平,而是依據靜脈血的血紅蛋白、紅細胞、紅細胞壓積等結果,其中血紅蛋白Hb是診斷貧血的基本指標。

而指血檢測是否貧血,血常規檢查只能作為篩查。若需採取治療貧血之前,一定要抽取靜脈血複查,同時還要檢測紅細胞、紅細胞壓積、塗片了解紅細胞形態、網織紅細胞等相應項目。不要僅依靠血紅蛋白確定貧血程度,還要了解貧血類型、體內造血狀況等。末梢血的缺點標本量少,不能進行重複實驗和補充實驗;組織液可混入,局部炎症可得假性結果。靜脈采血標本代表性強,無組織液影響,適於臨床研究,可重複實驗和追加其他實驗,所以對於檢驗科醫生來說,對於保證檢驗結果的準確性來說,靜脈血是首選指標。

【白細胞WBC】

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比率等在發生變化:新生兒期WBC約為15~20×10^9/L,嬰幼兒期WBC維持在10×10^9/L左右(3月齡:6~18×10^9/L;6月齡~6歲:6~15×10^9/L),且白細胞分類以淋巴細胞為主,直至7歲后白細胞分類與成人(中性粒細胞佔50~75%)接近,8歲后WBC接近成人(4~10×10^9/L)水平...所以不能拿成人的標準參考值來衡量嬰幼兒。

白細胞包括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淋巴細胞。血常規中的白細胞計數是指血液中白細胞的總數,而白細胞分類計數是指各類白細胞的數量和百分比。

A:中性粒細胞,「↑」增高通常表示可能出現細菌感染;

B:淋巴細胞,「↑」增多時著表明可能出現病毒感染;

C:嗜酸性粒細胞,「↑」,這種細胞增多意味著可能存在過敏;

D:嗜鹼性粒細胞,這一數據的影響不大;

E:單核細胞,「↑」增多時見於急性傳染病恢復期。

【簡單判斷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

2005年出版的《牛津臨床與實驗室檢查手冊第2版》里說:「當感染時,白細胞經常升高,例如細菌感染時,中性粒細胞增高;而病毒感染時,淋巴細胞增高(但是並非總是如此)。」

一般而言,如果中性粒細胞的數量增多是細菌性的感染,淋巴細胞數量增多是病毒性的感染。發燒期間24小時后血常規檢查才有意義。血常規檢查:如果白細胞高,同時淋巴細胞高,並不能說明是細菌感染。嬰幼兒,只有當白細胞>15×10^9/L,(白細胞高)同時中性粒細胞高,百分比至少應該超過80%,而C反應蛋白也應高於30,才通常可考慮為明顯的細菌感染。白細胞正常或低於正常值,則可能存在病毒感染。(注意這裡的用詞,是「可能」)

還有的嚴重的細菌感染也會造成白細胞的降低,所以判斷細菌或病毒感染還要結合臨床表現和其他檢查指標。

【C反應蛋白(CRP)】

CRP是指在機體受到感染或組織損傷時血漿中一些急劇上升的蛋白質(急性蛋白)。C反應蛋白(CRP)被認為是反應快速、敏感的標誌物之一。CRP是第一個被認為是急性時相反應蛋白的,在急性創傷和感染時其血濃度急劇升高。

不能僅依據C反應蛋白判斷細菌感染。C反應蛋白屬一種急性時相蛋白,反映體內炎症較為敏感。但不能將「炎症」等同於「細菌感染」。

CRP正常參考值為0~10mg/L,在細菌感染時明顯升高,病毒感染時不升高或僅輕度升高(病毒感染通常CRP<30mg/L)。此外,應激也會出現CRP的升高。CRP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感染的嚴重程度,具體判斷還要是結合臨床表現和其他檢查指標。如白細胞增高同時中性粒細胞增高,百分比至少應該超過80%,而C反應蛋白也應高於30,才可能考慮細菌感染。

【血小板PLT】

血小板主要反映了凝血功能。如果血小板明顯減少,考慮存在凝血方面的問題,醫生會根據情況考慮做進一步檢查診斷。

病毒感染與細菌感染

病毒感染簡述

能在人體寄生繁殖,並能致病的病毒引起的傳染病。人類的病毒性感染十分普遍,在病毒性感染病人中,兒童多於成人。病毒性感染的病人,大多數均能自愈。嚴重感染的病人可發生死亡及遺留後遺症,比如非典、禽流感、乙肝、艾滋病。目前人類在對待巨細胞病毒、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一些皰疹病毒的抗病毒藥物上,取得了一些進步,有抑製劑,但遠沒有達到清除病毒的地步。病毒離開動物和人不能繁殖。離開了人或者動物,在體外,病毒只能存活很短時間。病毒感染一般沒有特效藥。我們通常說的感冒,也是病毒感染,所以感冒也沒有特效藥。市面上的感冒藥,只能緩解感冒帶來的不適癥狀,並不能清除感冒病毒,也不能縮短感冒病程。病毒性或估計為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用抗生素。抗生素對各種病毒性感染並無療效。

細菌感染簡述

必須使用抗生素治療。選用抗生素原則:能用窄譜的就不用廣譜的;能用低級的就不用高級的;用一種能解決問題就不用兩種;在沒有明確病原菌時可以使用廣譜抗生素,如果明確了致病的微生物就要使用針對性強的窄譜抗生素;輕度或中度感染不主張聯合使用抗生素。如果醫生診斷是細菌感染造成的,要遵醫囑足量足療程使用抗生素,因為自行減量或者隨意停用抗生素的行為也是在培養耐葯細菌。

關注媽淘網微信了解更多育兒知識:mataoclub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