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西藏文工團老照片 聽王勉之講故事:這支隊伍顏值高,能力強

[編者按]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勉之,是一位60年代就進藏、一輩子工作生活與西藏息息相關的「老西藏」。從1962年參軍到西藏軍區文工團,他就與這片土地結下了一世情緣。日前,在接受中國西藏網記者採訪過程中,王勉之深情回憶了自己進藏、在藏的故事,講述了那些糅合了青蔥年少的情懷、正當其時的豪情和如今老當益壯感慨的點滴往事。

圖為西藏文工團老照片:為道班工人演出

1951年中國有兩件大事:一件是抗美援朝;一件就是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簽訂「十七條協議」,西藏和平解放,人民解放軍和平進駐西藏。這是多麼了不起的事!

「黨中央把這個歷史性的任務交給了十八軍。」王勉之老人說起十八軍的往事總是情緒飛揚、慷慨激昂。

圖為西藏文工團老照片:邊行軍,邊演出。話劇隊的女生小合唱頗受歡迎

「黨中央交給十八軍的任務,是進軍西藏、經營西藏。當時,十八軍的戰鬥力那沒得說,可經營方面那是有不足的,主要是經驗不足。於是,作為第二支重要力量,當時跟著十八軍一起進藏的還有西藏工作隊。西藏工作隊里有很多的專家,地質的、醫學的、氣象的等等。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去經營西藏,為建設西藏出力。第三支力量就是文工團,當時中央進軍西藏的政策之一就是『進軍西藏不吃地方』,這就需要部隊精簡又精簡,精幹又精幹。但是,十八軍軍長張國華很有遠見,他說寧肯少帶一支作戰部隊,也要把文工團帶進去。實際證明他這個決定是對的。這個被張國華『欽定』的隊伍在進軍的過程中間,不僅和戰鬥部隊一樣,該作戰作戰,該修路修路,該架橋架橋,而且它還擔負著鼓舞部隊、宣傳群眾、宣傳十七條協議的重任。第四支力量就是後方的力量,為了保證這些進藏的這些幹部沒有後顧之憂,在成都建立了個八一校,把團以上幹部的孩子就送到這個學校去,所以我說進軍西藏實際上是四支部隊的交響曲。」王老講述著他心中十八軍的「四支力量」。

圖為西藏文工團老照片:文工團員參加懸空打炮眼

談起這四股生力軍,最讓王勉之驕傲的就是十八軍的文工團了。他半開玩笑說:「文工團既有戰鬥部隊的傳統,又有生產隊的作用,還能做宣傳隊,所以在某種程度上講,比進藏的一般的作戰部隊任務更多、也更辛苦。部隊在行進,他要鼓動,部隊休息了,他要做宣傳。在修路工地上,不僅是演出,還要到山頂上吊著繩子打炮眼。這支部隊不僅要給部隊演出,也給老百姓演出。文工團是用實際行動證實了張國華當時的決定是多麼英明,沒有給軍長丟臉,沒有給十八軍丟臉。用現在的話說,這支隊伍就是顏值夠高、能力強、作風硬啊。」

圖為西藏文工團老照片:誰沒有節目誰就去站崗,就是副隊長也不例外

回憶著前輩們的光輝歲月,王勉之感慨:「一直到現在我覺得自己的成長,首先感謝的就是西藏軍區文工團,它教會我怎麼工作、教會我怎麼做人。」(中國西藏網 文/王茜 圖片由王勉之提供)轉載該作品,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運營人員: 王躍 MZ015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