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手機出貨量又縮近兩成:不但競爭激烈,新品數量也大幅減少

從2017年開始,似乎手機出貨量就有了大幅衰退,至少各種調研報告是這麼顯示的。而我們雖然沒能感受到總體的狀況,但至少對比一下旗艦手機,可以發現驍龍835旗艦數量比此前驍龍810、820和821時代都少,可以看作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一個佐證吧。到了2018年這種狀況有緩解嗎?從調研數據來看,1月出貨量同比又減少了16.6%,看來是趨勢了。

其實總體上看,手機產品在經過2015年的爆發之後,從2016年開始就全行業走下坡路,2016年比較明顯的一件事就是小米沒有公布出貨量,直到2017年數據出來了,才表示自己完成了「逆襲」。不過激烈的競爭下不斷有品牌萎縮、倒下,讓我們熟悉少數品牌得以繼續攻城掠地,所以強者恆強、弱者恆弱。

Advertisements

2017年雖然直觀感覺不像2016年那麼明顯,但這也是殘酷競爭的結果,比如樂視、酷派這樣的品牌漸漸退出,騰出來的空間讓存活下來的品牌有了新的增長點,或者至少能保住不衰退,所以看起來一些知名品牌仍然很活躍,但品牌數量變少了。除了前面提到的,年底突然出現狀況的金立也是其中的典型吧。

根據調研顯示,1月新上市的手機有51款,其中4G手機有33款。和去年同期相比減少了34%,其中的熱門產品屈指可數,這就是現在手機市場的狀況。

上圖是1月國內品牌和國外品牌的出貨量對比,國內品牌佔據絕對優勢,在中國市場賣的好的國外品牌和手機相信不少人掰著手指頭都能數出來。而國內品牌部分,出貨量佔比下降了18%,下滑幅度高於行業總體水平。

Advertisements

從評價君的理解來看,這種下滑大概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

1,手機的性能逐步滿足需求。

舉個例子,手機市場成長喜人的2015年,其實是沒有什麼能夠讓人滿意的產品的。比如高端市場的驍龍810、中端市場的MTK全家桶和低端市場的高通、MTK,不管性能還是續航、發熱都難以讓人滿意,一旦有了改善使用體驗的可能就會刺激消費。如今不管什麼檔次任何一款手機表現都還不錯,自然手機的使用周期就變長了。

2,手機沒有特別吸引人的賣點。

之前手機的指紋、雙攝、大電池、快充乃至金屬機身都可以看作是剛需,現在這種剛需還有嗎?整個行業憋了那麼久也就憋出來了一個全面屏,然而高屏佔比拉動消費恐怕沒有那麼明顯。但除了全面屏也沒有別的賣點可說,導致了手機品牌一窩蜂的像全面屏換代。

3,手機過度同質化。

雖然手機行業整體下滑,但國產的「四大」華為、OPPO、vivo、小米仍然是最大贏家。這和他們的產品策略有關,凡是能被用戶記住的一些特色鮮明的產品,都出自這四大品牌之手,實際上他們也有很多賣點平庸的機型,用戶也未必有多認同。其他品牌則完全同質化了,沒有太多的賣點,或者沒有鎖定剛需。

4,手機消費逐漸理性。

現在手機選購不像以前那麼盲目了,對產品賣點很看重,比如拍照好的、續航強的、性能好的、性價比高的機型等等,看似追求性價比的人少了,實則貨比三家、對比的更仔細了,要麼就買最合適的鵝,要麼就不輕易花錢。

其實這麼長時間的衰退,還有外在因素不可忽視,比如現在還有多少人是「雙持」手機呢?全網通一路進化過來,一個手機就能通吃所有運營商,不區分主副卡,甚至新品都可以雙4G在線,少了折后總「累贅」也就少了消費的機會。總之,手機市場怎麼衰退跟咱們沒關係,但這種大環境下註定2018年可選擇的品牌和產品更少了,這關係到每個消費者。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