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的泰山人——泰山挑山工

挑山工是泰山獨特的文化符號,是泰山精神的一部分。挑山工伴隨著中國歷史走到今天,經歷了產生、延續和輝煌。但近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現代化機械的不斷出現,挑山工這個特殊的群體正在消失,引起了人們的強烈關注。

在泰山,"挑山工"又稱為"擔山工"、"擔泰山",是一個古老的職業,有著悠久的歷史。泰山地區是遠古人類的發祥地之一,因古人對大山和天帝的信仰崇拜,常在泰山頂上借泰山之高以祭天。據史書記載,先秦時就有七十二代君主封泰山之說,其後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明君清帝等12位帝王,都以不同的形式祭祀過泰山。他們為宣揚"君權神授",便大興土木,刻石紀功。而歷代皇帝的祭祀用品,泰山上的建設材料,臨時或長期居住在山上的人所需要的一切物品都是靠人挑上去的,這就形成了"挑山工"這一職業,至今仍無可完全取代。

Advertisements

山裡頭那裡千年古剎所用的一切建築材料,都是從山下運上來的.泰山挑山工起源於哪個年代已無從考證,大概自有了香客遊人起就有了挑山工吧.泰山海拔1540多米,足有6000多級石級,山頂上遊客、道士的日常用品,廟宇、山路維修改造原料,大都是挑山工用雙肩挑上去的.儘管泰山早已修建了索道,那似乎只是為匆匆而過的遊人修建的,挑山工並未因此而減少.無論是寒冬酷暑、颳風下雨,只要徒步登山,沿石級而上,一定會遇到這樣一群人:他們每人一根扁擔,兩端綁滿了山頂遊人必需的青菜、麵粉等生活用品,沿著陡峭的石級,神情堅毅,目標專一,腳踏實地,奮力向上,一步一個腳印,永不停歇地向上攀登,每天都要來回二、三趟,用自己的雙肩和汗水,為遊人默默地奉獻著.正如以前讀過的一首詩中所寫的:"穩挑日月曆滄桑,萬古登山涵意長.滄海橫流天欲墮,東天一柱看脊樑."挑山工的辛勤勞動早已與雄偉的泰山融為一體,成為巍巍泰山的一部分,展示著五嶽獨尊的勃勃英姿. 描繪了他們艱辛的勞作和驚人的毅力,了挑山工堅韌不拔的攀登精神。同樣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幹什麼事,只要一心向著目標,步步踩實,一個勁往前走,就能到達目的地。

Advertisements

隨著封禪大典的興起,泰山宗教也相繼發祥。道家僧侶在泰山創寺建廟,傳經佈道,遂使泰山古剎掩映,宮觀林立。繼而儒家學者、文人墨客也紛至沓來,留下了浩如煙海的頌岱詩文和大量碑刻。從泰城通天街到泰山極頂,這條長達十幾公里的南北中軸線上,古建築星羅棋布,從山下到山上,110餘處的宮、觀、祠、亭、坊、樓、閣、塔、橋等各式建築,讓人們堅貞不渝的營造了上千年,被稱為世界文明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迹。泰山古建築在彪炳著文化,也在延展著文化。泰山上的一磚一瓦一石一梁都見證著挑山工的辛勞。

上世紀80年代開始,泰山大規模建設現代化設施,工程量之大在泰山歷史上空前絕後。泰山上有名的"挑夫隊"就有8家,挑山工一度多達三四百人。小到一包速食麵、一瓶礦泉水,大到廟宇的維修、賓館的建設、衛星信號傳輸設備、纜車索道的大型工程建設,挑山工們總有干不完的活。從山腳的紅門到最高處的玉皇頂全程7.3公里,挑山工每天都要挑著100多斤貨物至少往返一次。搬運那些不能拆開的大件時,通常需要十幾人,乃至幾十人一起往上抬。這是挑山工最輝煌的時期。

隨著泰山風景區建設的逐步完善,尤其是2003年從桃花源到北天街貨運索道的建成,成批的貨品已不再依賴挑山工了。 挑山工們只能做些碎活,一般是等到貨物用客運索道或者汽車拉到中天門,他們再從中天門往上面的零散地點挑,每天從中天門景區到泰山山頂兩個來回。活兒越來越少,他們中的大多數都無奈的離開了泰山另找出路。目前,泰山上的挑山工僅剩十五六位,普遍年齡偏大,大多數都在五十歲左右,最年輕的也近四十歲了,挑山工"後繼無人"的窘況已經持續了近10年,現存的挑山工有可能就是最後一代了。

如今的泰山索道,每年都要運送近300多萬遊客,上下泰山,使用的全部都是他們通過肩挑手扛,運送到山頂的配件。

除了索道配件,泰山頂上的氣象站、轉播塔,還有極頂的碧霞祠,天街上的巨石,都是由挑山工們一樣一樣扛上了泰山,他們用自己的肩膀,扮靚了一座山的秀麗,也挑起了一座山的巍峨。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