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教育是寬鬆教育?大誤區!

原創 2018-01-22 自由君 無限空間

這個話題我曾經在《隨口說美國》中聊過,但是類似的疑問還是在大家心中一段段時間就翻騰一遍,而我最近正好在寫關於親子教育的文章,此篇是其中一篇,所以只能說明一部分問題。

再次說明的是,我的音頻內容和文章內容是不同的,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


我們高中同學有個群,有一次大家突然開始曬孩子的書包,因為同學們分佈在世界各地,中國、新加坡、美國、加拿大都有,所以曬起孩子的書包特別有意思。中國孩子的書包不僅大而且滿滿的,新加坡的同學小孩書包也不小,目測那重量不比國內的孩子輕,而北美的同學們的孩子從書包上看就輕鬆多了,要麼小書包,要麼書包內就沒放啥東西。

的確是這樣的,我們家大女兒的目前上二年級,因為每天早晨都是我送她上學的,所以她的書包我很了解,書包不小,可以雙肩背也可以是個拉杆箱,但是裡面日常裝的東西其實就沒什麼,唯一有重量的是她的水壺,剩下和學習有關的就是一個紙皮夾,裡面會放些她極為稀薄的幾張作業,還是一周的作業,還有就是學校的通知有時會帶回來,剩下就沒有了。有人問,書呢?沒有書?

Advertisements

是的,Yuna的書包里從來就沒出現過課本,從K到二年級,學校都是發一頁一頁的作業。有些人說美國小學的課本是有的,但因為太厚太重,都是放在教室里的,的確他們有這麼一本很厚的書,有一次Yuna也帶回來我看過,但那也不是課本,只是練習,而且還不是屬於個人的,是屬於學校的,這個年級的孩子上完,要留給下個學年的孩子用,重複使用。

既沒有課本,作業又少,所以才有了美國是孩子們的天堂的說法,事實也的確是這樣的,美國的孩子普遍作業少,活動多,所以看上去的感覺是美國的教育是非常寬鬆的,所以也才有了很多國內的文章會對西方的寬鬆教育進行質疑,而新移民家庭在剛到美國的一段時間內也總是對自己孩子在學習方面與國內的反差產生非常不安的感覺。

Advertisements

(Yuna對著話筒回答問題)

那麼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教育到底是不是寬鬆教育呢?這實際上是個大誤區。我們可以分成不同的學習階段來細細分析。

首先國內的那些文章在質疑西方教育時,包括有一陣子很熱門的BBC的紀錄片《中國老師在英國》,這些文章和視頻先把美國的大學以上階段排除在外(類似的題材都是對比中西教育的初中生),因為接觸過美國大學生的都很清楚,美國的大學階段學習是極其辛苦的,與國內嚴進寬出相反,美國的大學在畢業階段是非常嚴格的,相當比例的美國大學生是最終沒有拿到大學學位的,而這些從學生一進入大學階段就感受到了那種壓力的。而繼續往上,碩士、博士這些學位的獲取更為困難,否則也不會屢屢發生學生因為不予畢業而槍殺教授的慘案。而大學以上的階段就成果來說,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學府也囊括了絕大部分的成就。所以這個階段沒人會說西方教育是寬鬆教育,寬鬆教育是出不了這麼多諾貝爾獎的獲得者的。

然後我們往前推,美國的高中階段有4年,9-12年級,這個階段的美國孩子辛苦程度其實和中國的孩子是有的比拼,但差別在於,中國學生面對的高考是一考定勝負、分數定勝負,美國學生除了需要以高中4年的綜合成績來申報自己心儀的大學外,分數之外的東西也占很大比重,比如才藝、社會活動能力以及那個申請文。

(參加showstopper全美舞蹈大賽)

可以說美國在中學階段的教學,在初中階段就全部完成了(美國的初中絕大部分是6-8年級),所以無論公立或者私立高中,在高中階段他們都會花很大的時間和精力去累積分數之外的綜合素質,如果你某個分項目的體育成績是在全美排名100名之內的,那麼這個優勢足以讓你可以申請任何名校也都勝算滿滿,如果你是學校的啦啦隊隊長,那麼你申請的大學可能會看中你的組織和領導能力,所以當中國的高中生在做習題拼分數的時候,美國的高中生不僅是簡單的拼分數,還要拼才藝、拼社交、塑造自己與眾不同的那塊長板,整個四年時間都是為最後的申請大學做準備。所以高中階段的西方教育也絕對不能算是寬鬆教育。

我們繼續向前推,美國的初中階段是很明顯的轉折期,如果說美國從K-5年級的小學階段屬於「寬鬆教育」的話,初中階段就是孩子們進入快跑的助力階段,這個階段不僅要學完整個中學期間的全部學業,還要再自己的才藝、綜合能力上開始做出選擇,拋棄那些最終可能不能使其長期發展的才藝和課外活動,這裡提到的「長期發展」其實也就是從務實的角度看,不可能在這個項目上形成自己的優勢的課外運動或者才藝。

美國重視教育的家庭,會在孩子很小時就開始廣泛地讓孩子接觸各種各樣不同的領域,繪畫、鋼琴、舞蹈、棒球、跆拳道、擊劍、游泳、體操、歌劇、演講等等,不好意思的說一下,「等等」之前的項目,目前我的大女兒都學過。只有讓她一項一項地去接觸體驗之後,她自己也才能知道她到底擅長什麼,當然很多項目我們家長也能看得出來,比如歌劇,Yuna在6歲時參加過一個大型的、對外賣票的歌劇演出,第一天就是在報名的小朋友中挑選角色,有一個同樣年紀的白人小女孩,她一開口我就知道《灰姑娘》Cinderella的角色肯定不會是我們家Yuna了。再比如Yuna也學過Hip-Hop(嘻哈音樂舞蹈),在一群小朋友中,黑人孩子的樂感和身體協調能力就是比其他孩子強。這世上有一樣東西,叫做天賦,你絕對不能忽視它。

在孩子的K-5年紀,如果家庭條件允許,他們會有機會這樣不斷的接觸和測試,最後在初中階段完成最後的定型,往往孩子到了高中階段就只能保留一到兩個才藝,其餘的只能慢慢地放棄掉了,我們一個朋友的孩子正處於初中到高中的階段,他爸爸說之前孩子有兩個專長:高爾夫球和游泳,但他很快要放棄高爾夫球了,因為他孩子的成績進入了一個瓶頸階段,老是超越不了那些白人孩子。所以現在孩子就專攻游泳了。

除了課外的才藝之外,在學習方面,與中國一樣,美國也有很多天才兒童,和Yuna一起學舞蹈的女同學,她哥哥就是個少年天才,13歲就自學完全部大學的課程,面對這樣的天才兒童,加州政府在洛杉磯成立了少兒大學實驗班,暫時安置這些天才,這位天才的媽媽說,等到她哥哥年滿17歲,就會直接進入伯克利,而且直接上的是碩士班。這個家庭其實是個很普通的華人移民家庭,靠孩子爸爸一個人工作養家,經濟並不寬裕,家裡甚至沒有電視,但是滿屋子的書籍,Yuna 的這位舞蹈同學目前三年級,不僅熟讀英文著作,還喜歡看中國的古典小說,已經完整看完了《三國》和《水滸》。

所以當我們沉浸在《中國老師在英國》或者最近網上大熱的丹麥紀錄片《丹麥9年級Z班PK中國初三13班》這種分數教育勝利中時,我們必須知道在西方社會對於初高中學生的綜合要求是什麼,不僅僅是簡單的科目的考試分數。隨便說一下,很多國內的文章都是節選紀錄片中檢討英國教育或者丹麥教育的部分,而忽視了紀錄片中肯定本國教育以及對於中國大班制和老師單向輸出教育方式的評論,兩個紀錄片我都完整看過,其實做得是很客觀的,既認可本國的小班制、學生主動式的教育方式,也有人提出了對中國式的增加學習時間對於丹麥教育可能的影響的討論。所以我們不能從紀錄片中體現出來的部分分數不如國內學生,或者英國或者丹麥的班級課桌椅擺放的比較雜亂,學習時也沒有保持一個端正的坐姿,就認為西方教育就屬於寬鬆教育。

如果說到寬鬆教育,相比來說中西方的教育在兒童時期(3-5歲)的不同的確是巨大的,中國的孩子很早就開始學習知識,比如背誦古詩、學數學、學英文等,而美國的孩子在這個年齡段看上去的確玩的比較多,但是這不等於就是完全沒有學習,除了正常的字母、畫畫、簡單數學之外,美國的孩子在這段時間更多地會被引導要有愛心、不能撒謊、對人要Nice、學會say sorry,學會排隊等。

當然在低齡階段,美國的孩子在知識領域相對掌握的要寬鬆些,但是美國教育認為這個年紀的孩子,更應該是塑造一些性格和培養一些規矩,比如遵守遊戲規則、不撒謊是代表一種秩序感,不予許推搡同學、對人有禮貌是建立一種對外接觸的友好界面,老師在樹立這些規則上對孩子其實是挺嚴厲的。我家小女兒Lynn的性格與姐姐截然相反,她好動,所以常常被Time out(面對牆壁或者到室外罰站)。問了幾次原因,多數是去推搡其他小朋友。

除了學校的教育之外,我們再來看看美國的家庭教育,我們常常會覺得美國家庭對孩子很寬容,母慈子孝的。孩子讀書時無論採取怎樣的坐姿家長都無所謂,吃飯時也比較隨意,很小的時候家庭就把與孩子相關的選擇權交給孩子,更多的時候總是對孩子進行鼓勵,甚至孩子對家長可以直呼其名,但是這些不代表美國的家庭放縱對孩子的管教。

在家庭內,孩子被訓斥和Time out也是家常便飯,被訓斥的原因大多數是孩子沒有遵守約定的規則,當然不同家庭對於規矩的寬嚴有著不同的要求。有一次我們全家出遊,在一個酒店大堂,當時Lynn才1歲多,她爬上了大堂的沙發,正在上面翻滾,她對面也站著一個和她同齡的白人小孩,那位小Baby驚奇地看著Lynn,一臉羨慕和渴望的樣子,但就是不敢也爬上來,很明顯,他們的家教比我們的嚴格多了。

(夏威夷,旁邊是火山熔岩)

如果有來過美國旅遊的朋友,一定會在路上遇到這樣的美國孩子,他們像極了小大人,很懂禮貌,不小心碰到你的身體一定會說「對不起」,擦肩而過時一定會打招呼,如果你在他後面出大門,他一定會用手擋住門讓你出來,很艱險的路都是堅持自己走。這些其實都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家庭嚴格教育出來的。我是經常在公眾場合看到美國家長教訓孩子的場面,當然在美國打孩子是犯法的,但是對哭鬧的孩子強行帶離餐廳,或者在公共場合厲聲呵斥,或者長達十多分鐘的訓斥,這些場景只要在美國呆久些的人都有機會遇到。

所以大家看到懂禮貌的美國孩子,看到出成果的美國研究生時,不應該被他們表面寬鬆的現象所誤導,沒有什麼是「隨隨便便的成功」。在目前的美國社會,華人孩子不僅僅是在學習成績上,而越來越多地在各個方面表現出優異的成就,除了華人家庭重視教育,堅信「多少投入多少產出」之外,也和以「虎媽」方式嚴格管教孩子是分不開的。

當然美國是個千差萬別的小世界,不同的家庭、不同教育方向的學校正在培養著千差萬別的學生,但是總體而言,美國教育在幼兒階段立規矩,小學、初中階段嘗試發現自己的擅長、訓練自己抗壓力的能力,以便於能夠適應高中大學階段高強度的學習,這是個美國教育的主旋律。

歡迎大家搜索小程序「無限空間」,更多實時更新等待您!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