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第八講|教材重點筆記

點擊上方紅色「關注」,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中醫基礎理論教材重點筆記

1. 中醫學理論體系確立,戰國至秦漢時期,《黃帝內經》《難經》《傷寒論》《神農本草經》等醫學問世。

2. 中醫學理論體系主要特點是,一、整體觀念, 二、辨證論治,

3.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認識疾病和處理疾病的基本原則。

4. 病、證、症的基本概念。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氣作用於人體,人體正氣與之抗爭而引起的機體陰陽失調、臟腑組織損傷、生理機能失常或心理活動障礙的一個完整的生命過程。證,即證侯,是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的病理概括。

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的主要內容

1.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精氣學說 陰陽學說 五行學說,

2. 中醫學對人體生理的認識,藏象精氣血津液神 經絡 體質學說,

Advertisements

3. 中醫學對疾病及其防治的認識,病因 發病 病機 防治原則,

第一章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1. 陰陽基本概念,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

2. 事物陰陽屬性,相對性主要表現三個方面,陰陽屬性相互轉化,陰陽之中復有陰陽,比較對象不同,

3. 陰陽學說基本內容,對立制約 互根互用 交感互藏 陰陽消長 陰陽轉化

4. 制約太過,「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制約不及,「陽虛則陰盛,陰虛則陽亢」。

5. 陰陽互根,具有相互依存,互為根本的關係。陰陽互用,是指陰陽雙方具有相互資生、促進和助長,

6. 陰陽轉化,「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寒極生熱,熱極生寒」。

7. 臟腑形體陰陽屬性,心—陽中之陽,肺—陽中之陰,肝—陰中之陽,腎—陰中之陰,脾—陰中之至陰。

Advertisements

8. 概括人體生理功能,「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9. 陰陽分析病理變化,陰陽失調主要表現形式,「陰陽偏勝,陰陽偏衰,陰陽互損」。

10.陰陽偏勝,即陰偏盛、陽偏盛,「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實熱證」,「陰勝則陽病,陰勝則寒,實寒證」。

11.陰陽偏衰,即陰虛、陽虛,「陽虛則寒,虛寒證」,「陰虛則熱,虛熱證」。「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12.實熱證,高熱、煩躁、面赤、口乾唇燥、舌紅少津,脈數,

13.實寒證,面白形寒,畏寒肢冷,脘腹冷痛,瀉下清稀,舌質淡苔白,脈沉遲活沉緊,

14.虛寒證,面色蒼白、畏寒肢冷、神疲卷卧、自汗、脈微,

15.虛熱證,低熱、潮熱、盜汗、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

16.陰陽偏勝治療原則,原則「實則瀉之」,方法,「熱者寒之」。「寒者熱之」。

17.陰陽偏衰治療原則,原則「虛則補之」,方法,「虛熱證,陽病治陰」。「虛寒證,陰病治陽」。

18.藥物陰陽屬性,陰,寒、涼、酸、苦、咸、沉、降,, 陽,熱、溫、辛、甘、升、浮。


1.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間存在著有序的遞相資生、助長和促進的關係。

2. 五行相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間存在著有序的遞相克制、制約的關係。生理變化,。

3.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對其所勝的過度制約或克制,又稱「倍克」,病理變化。

4. 五行相悔,是指五行中一行對其所不勝的反向制約和剋制,又稱「反克」。 5. 五行相生治則,「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治法,「滋水涵木法、益火補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

6. 五行相剋治則,「抑強扶弱」。治法,「抑木扶土法、培土製水法、佐金平木法、瀉南補北法「。中醫學的思維方法特點,注重宏觀觀察、注重整體研究、擅長哲學思維、強調功能聯繫,


由於時間的問題,本章就寫到這裡,下章繼續為大家呈現。

編輯:顧松齡

來源:中醫基礎理論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