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黃帝內經》素問 第四十三篇 痹論(下)

黃帝問:患了痹病後,有的死亡,有的疼痛經久不愈,有的容易痊癒,這是為什麼?岐伯說:痹邪內犯到五臟則死,痹邪稽留在筋骨間的則疼久難愈,痹邪停留在皮膚間的容易痊癒。

黃帝問:痹邪侵犯六腑是為什麼?岐伯說:這也是以飲食不節、起居失度為導致腑痹的根本原因。六腑也各有俞穴,風寒濕邪在外侵及它的俞穴,而內有飲食所傷的病理基礎與之相應。於是病邪就循著俞穴入里,留滯在相應的腑。

黃帝問:怎樣用針刺治療呢?岐伯說:五臟各有輸穴可取,六腑各有合穴可取,循著經脈所行的部位,各有發病的徵兆可察,根據病邪所在的部位,取相應的輸穴或合穴進行針刺,病就可以痊癒了。

黃帝問:營衛之氣亦能使人發生痹病嗎?岐伯說:營是水谷所化生的精氣,它平和協調地運行於五臟,散佈於六腑,然後匯入脈中,所以營氣循著經脈上下運行,起到連貫五臟,聯絡六腑的作用。衛是水谷所化生的悍氣,它流動迅疾而滑利,不能進入脈中,所以循行於皮膚肌肉間,熏蒸於肓膜間,敷佈於胸腹內。若營衛之氣的循行逆亂,就會生病,只要營衛之氣順從各調了,病就會痊癒。總的來說,營衛之氣若不與風寒濕邪相合,則不會引起痹病。

Advertisements

痹病,有的疼痛,有的不痛,有的麻木不仁,有的表現為寒,有的表現為熱,有的皮膚乾燥,有的皮膚濕潤,這是為什麼?岐伯說:痛是寒氣偏多,有寒所以才痛。不痛而麻木不仁的,系患病日久,病邪深入,營衛之氣運行澀滯,致使經絡中氣血空虛,所以不痛;皮膚得不到營養,所以麻木不仁。表現為寒象的,是由於機體陽氣不足,陰氣盛,陰氣助長寒邪之勢,所以表現為寒象。表現為熱像的,是由於機體陽氣偏盛,陰氣不足,偏勝的陽氣與偏勝的風邪相合而乘陰分,所以出現熱象。多汗而皮膚濕潤的是由於感受濕邪太甚,加之機體陽氣不足,陰氣偏盛,溫邪與偏盛的陰氣相合,所以汗出而皮膚濕潤。

黃帝問:痹病而不甚疼痛的是什麼原因?岐伯說:痹發生在骨則身重;發生在脈則血凝澀而不暢;發生在筋則屈曲不能伸;發生在肌肉則麻木不仁;發生在皮膚則寒冷。如果有這五種情況,就不甚疼痛。凡痹病一類疾患,遇寒則筋脈拘急,遇熱則筋脈弛緩。

Advertisements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