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孫思邈的《千金方》人人都可以長壽

有句俗話說:病都是吃出來的。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卷二十六講的是食療。

第一就是節制飲食,吃八成飽。吃太飽了,肯定會染病上身。

第二是注意到什麼節氣吃什麼東西。具體得看這個食物它含有什麼營養。孫思邈就對當時他能見到的一百五十多種食品,包括蔬菜、各種米面、各種肉類、各種奶類,作過說明分解,我們應當查一下做到心中有數。

第三,進食時細嚼慢咽,不能狼吞虎咽。

第四,主張飲食清淡,少食葷、腥,忌食生、雜。他力倡「先飢而食、先渴而飲、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認為少食多餐益於身體健康。

第五,講究營養平衡。不能過甜、過咸、過酸、過苦。「咸則傷筋,酸則傷骨」。尤其生活富裕時更需注意,以防心腦血管發生變異,讓肥胖、營養過剩的富貴病上身。

第六,吃飯時精神狀態也很重要,尤其吃飯時不能生氣。

接著說養氣,實際也就是藥王孫思邈六字長壽術。即用口呼氣的同時配合意念輕聲黙念:「噓、呵、呼、咽、吹、嘻」六個字,分別排泄祛除六字各對應的臟腑的致病邪氣,用鼻吸氣補養五臟六腑虛損不足,因而既能防病治病,又能健身強體,延年益壽。

這六字長壽術是在《黃帝內經》「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的養生長壽思想指導下,受《莊子•刻意》講的「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若夫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閑,不道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此天地之道,聖人之德也。」這是孫思邈先生以陶弘景《六字氣訣》為基礎改編,經自己百年養生長壽實踐,傳給後世一套實用簡便的保健長壽術。

再說養性。他說:「善養性者,則治未病。」「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精散為五難」。他主張治病須先治「心」病,治未病之病,不靠藥物,而在善於百行。百行就是人的各種行為,就是上述的「五難」。百行端正,則無需藥物也可以延年益壽。這就是養生先養性的實際意義。

孫思邈非常講究生活規律。說:四體勤奮,每天勞動。行醫看病,上山採藥。節制飲食,細嚼慢咽。食不過飽,酒不過量。飲后漱洗,睡不張口。這看似平常的5句話40個字的養生真言,高度概括了孫思邈的生活習慣,也概括了孫思邈在養生方面的重要經驗。

他還主張抑情節慾。認為過度情慾是患疾早衰的重要因素,提倡要做到「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愁、少笑、少樂、少怒、少喜、少好、少惡行」。他還主張常欲小勞,認為鍛煉比營養、休息更重要,並把按摩、搖動肢節等全身運動作為養生要點。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養性序》中指出:養生之首,長壽大法,在於修行道德。「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長壽」。

另外,孫思邈和他的父母及故鄉的老百姓一樣,在艱難惡劣的生活環境中,自己從小也是體弱多病,個人健康基礎很差。因為疾病,他久病成良醫,創造了一個長壽奇迹。他以自己親歷親行,告戒世人:自己的壽考自己掌握,注意養生,人人可以長壽。

孫思邈認為健康長壽的人生才圓滿,沒有遺憾。他算了一筆時間賬:「吾常思一日一夜有十二時,十日十夜百二十時,百日百夜一千二百時,千日千夜一萬二千時,萬日萬夜,十二萬時,此為三十年。若長壽者九十年,只得三十六萬時。百年之內,斯須之間,數時之活,朝菌蟪蛄不足為喻焉。可不自攝生而馳騁六情,孜孜汲汲追名逐利,千詐萬巧以求虛譽,沒齒而無厭,故養性者知其如此,於名於利,若存若亡,於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所以沒身不殆也」。

這需要人們細細去揣摩理解,對於不注意養生,透支過勞的人,或想等功成名就,老了再養生的人來說,是個十分善意及時和科學的警告。我們總是被七情六慾所困擾,總是輕視生命之珍貴。其實,一切身外之物只要和生命來比較,那就顯得微不足道。

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二儀之內,陰陽之中,唯人最貴」的思想,他說:「人命至重,貴於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將其醫著命名為《千金方》,「千金」兩字內涵意味深長。以人為本、人命至重是中醫人文精神最重要的思想基礎和最突出的特徵。

從而我們明白了,長壽養生的重要,生命是人生第一位的。也明白了藥王孫思邈從「事親至孝」的一位「孝子」,到「醫濟天下」「天下之大孝」的蒼生大醫。其精神內核在於,他是一位本性至善,具有「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愛心;具有「唯人最貴」「人命至重,貴於千金」思想;具有待求醫者「皆如至親之想」醫德,「大醫精誠」「千古一人」的聖醫。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