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筆記」衛靈公十五(6)言忠信,行篤敬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後行。」 子張書諸紳。

【註釋】⑴行:處世行事的準則。⑵篤敬:忠厚恭敬。⑶蠻貊mào:蠻,南蠻蛇種,泛指南方未受中原文化影響的邊遠地區。貊:本為貉,北方豸種,泛指北方未受中原文化影響的邊遠地區。說蛇種豸種,可能是以蛇、豸為圖騰的少數民族地區。⑷參:列,顯現。⑸衡:軛,車前橫木。⑹紳:大帶子。

【譯文】子張問孔子處世行事的準則。孔子說:「說話講究信用,行事忠厚恭敬,即使在蠻荒之地也是行得通的;說話沒有信用,行為傲慢無禮,就算在本鄉本土,這能行得通嗎?站立的時候,處世行事的準則就好象清楚地顯現在自己的前邊;坐在車上的時候,處世行事的準則就好象清楚地刻在車前的橫木上。(時刻想著它)然後就能夠比較好地處世行事了。」子張將孔子的話記在腰上的大帶子上。

Advertisements

【簡評】儒家非常講究個人的修養,而這種修養則在於一種自覺。為人處事,接人待物的準則,就在於誠信恭敬。誠信,就是言而能復,恭敬,方能端肅謹慎。

子張在這點上做得非常好。子張,即顓孫師(前503-?),字子張,孔門弟子之一。春秋末陳國陽城(今河南登封)人。他不是什麼天才,也不是名門望族。其出身微賤,且犯過罪行,算是個「問題少年」。但經孔子教育后卻成為「顯士」,正應了那句話:知識改變命運!孔子死後,獨立招收弟子,宣揚儒家學說,是「子張之儒」的創始人,而子張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

子張的成就,是和他的好學深思分不開的。子張喜歡與孔子討論問題,在忠、信的思想上深受孔子教育極深,把孔子關於忠、信的教導寫在大帶上,以示永遠不忘,並在實踐中收到明顯效果。他卑視品德修養低下者,認為缺乏道德,行為不堅強,信仰不堅的人。他提出,士應該看見危險便肯豁出生命,看見所得便考慮是否該得,祭祀時考慮是否嚴肅認真,居喪時則應悲痛哀傷。他與人交注寬宏豁達,他喜歡同比自己賢能的人交朋友,主張「尊賢容眾」。他在與朋友相處過程中能做到不計較過去的恩怨,就是受到別人的攻擊、欺侮也不計較,故被稱為「古之善交者」。他又辦事勇武。在孔門弟子個是忠信的楷模,後人稱有「亞聖之德」。他生活上不拘小節,不講究外觀禮儀,不追求衣冠整潔美觀;隨和從俗,與墨家相近,在觀點上與墨家有相通之處。《大戴禮記·千乘》即子張氏之儒的文獻。本篇記載:「下無用則國家富,上有義則國家治,上有禮則民不爭,立有神則國家敬,兼而愛之則民無怨心,以為無命則民不偷,昔者先王立此六者而樹之德,此國家所以茂也。」章太炎解釋為「下無用即墨之節用,上有義即墨之尚同,立有神即墨之明鬼,兼而愛之即墨之兼愛,以為無命即墨之非命,蓋施政之術不盡與修己同也。」《用兵》認為「聖人之用兵」「以禁殘止暴於天下」,「貪者之用兵以刈百姓危國家」。與《墨子·非攻》中的「誅」和「攻」實為同義。「誅」即「聖人之用兵」;「攻」即「貪者之用兵」。看來,不囿於門戶之見,合理汲取別家學派的精華來豐富自己,也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Advertisements

東漢畫像石孔子見老子圖中,眾多孔門弟子注名者不多,他是注名者之一。東漢明帝永平十五年(72)即以其配祀孔子。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封為「陳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封「宛邱侯」;度宗咸淳三年(1267)尊為「陳公」,並升為「十哲」之一,從祀孔子。陳連慶認為《大戴禮記》中的《千乘》、《四代》、《虞戴德》、《誥志》、《小辨》、《用兵》、《少間》等七篇為子張氏之儒的著作。


注1:本文作者,張永強,退休教師。曾任職於綿陽師範學院文史學院。本文在此發布,已獲原作者授權。

注2:原作者撰寫本文,旨在讓從來都沒有讀過《論語》的人都能有一定的理解。

注3:如果可以,點個關注可好?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