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一丨門前的那片紅薯地

時光悠悠,歲月清淺已逝去。唯有記憶里門前的那片紅薯地,卻在時光里遠遠地飄散過來......

我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吃粗糧長大的。家鄉的紅薯亦稱地瓜、白薯。在農村裡它雖然算不上主糧,但在家鄉卻有著別具一格的風味。白薯不但有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而且還有抗癌的功效。

春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一般的情況下,父親事先把土地平整好,種完玉米、高梁等大作物之後才會栽白薯秧子。記得小時候,父親每年都要生「一炕」白薯秧子用來換錢,留作平日里給我買零食吃。那個時候,每年的清明節剛過,父親就開始張羅著行動了。首先找好合適的地方搭建好薯炕,條件必須是陽光充足的地方。通常薯炕周圍用磚或者土坯砌成,裡面裝上黃土或者沙子。然後,再選個頭適中、芽眼好的白薯做母薯,都選好了后就把母薯依次按順序放在「土炕」里,然後上面蓋上保暖的東西,就這樣「一炕」名副其實的薯秧子就開始生長了。大約半個月後,開始第一茬薯秧子出賣了。薯秧子一般採摘三茬,最後一茬的秧子不太好,葉子泛黃了。三茬全部採摘完后,薯炕下面的母薯還可以吃。然後母親洗凈母薯後用大鍋蒸熟,饞嘴的我總是忙著狼吞虎咽地下肚。

Advertisements

接下來該栽薯秧子了,首先把地平整好,用鎬頭一壟壟地把土疊好。大約土丘高度有六七寸左右,距離約一尺左右,還有的農戶用鐵杴挖成一個個獨立的土丘。於是,這就把白薯壟準備好了,然後再去選薯秧子,一定要莖挺直的,葉子清新的才是上等的。可是泡抗卻不講究,大了費水,小了水流出來且薯秧子成活率低。那時候家鄉都是山地,挑水是件急手的事,栽白薯時通常需要幾個勞動力。小時候的我特別調皮,經常把母親抹好的秧子用力澆水給溢出來,甚至還搗亂把父親費勁挑來的水到處亂潑。

到了農曆夏季六月份左右,薯秧子快長一米了。這時薯農們頂著火辣辣的太陽開始翻秧子,目的是省著薯秧子到處亂紮根,紅薯好居中一起生長。我們幾個淘氣的孩子可有活幹了,那個時候趁大人午休,常常是跑到門前的薯地里摸爬滾打,甚至把薯秧子掐下來,退掉葉子,掐成一節節的帶在耳朵上,比誰的最長,誰就是勝利者。等大人醒來看見這群淘氣鬼時,薯地早已被我們弄得亂七八糟的,也因為這樣,我們時常遭到大人們的追趕,狡猾的我們聽到動靜后拔腿就跑。那時大人們氣得快要發瘋了,可是我們卻偷偷地躲在一旁咯咯地笑。

Advertisements

到了秋天,白薯成熟了。每家每戶把個大的、無傷的都事先放自己挖好的土窖里。剩下的的一部分,個小的受傷的,用來打薯粉曬薯干。土窖大約兩米左右深,目的是讓白薯度過嚴冬。下窖的白薯比剛從地里挖出時更甜。另外還有的農戶,把儲存好的白薯,到來年春天做母薯孕育薯秧子,這可是一舉兩得,薯秧子可以賣錢,下面的母薯還能吃。接下來薯農們忙得更是不悅樂乎了,把受傷的白薯洗凈切成小塊,用機器打碎磨成漿。然後再用包布過濾掉渣子,一般過濾三遍。最後把過濾好的粉槳,放置大缸里靜靜地呆三天三夜。等待薯粉子沉澱后,把多餘的粉槳放出去,然後再用包布兜起裡面的粉子,放到陽光充足的地方,晒乾后就成了白白的粉面了。

每逢臘月快過年的時候,燒上滿滿的一鍋白開水,灶膛里的旺火不斷地添加著。然後,再找會漏粉的師傅來製作粉條。白薯粉子多得人家會漏上幾天幾夜。粉條有粗的,細的均勻不等。記得那時特別頑皮可愛,總想把第一次漏入鍋里的粉條先挑吃了。母親總是囑咐我小心燙,慢點吃,好多粉條都屬於我的!

時光悠悠,歲月清淺已逝去。兒時的記憶也將模糊泛黃。時至今日,家鄉也來了個大翻身,開採了鐵礦與金礦,不在以種地為生了。一座座山峰被開採成平地了,清澈的小溪水也變得乾枯起來,繁茂的山林早已經砍伐光了。於是家鄉的一切對於我來說,瞬間似乎變得模糊起來,是那麼的陌生又是那麼的熟悉。唯有記憶里門前的那片紅薯地,卻在時光里遠遠地飄散過來......

運營人員: 趙穎 MX007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