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如何做跑步計劃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跑步、參賽皆如此。

2018年就這樣到來了,回頭看,刷總結,向前望,列計劃,風一樣的男/女子們,奔跑的路上,昂首闊步,積極向上,歲月流淌,逗比綿長,你有你的紙醉金迷,我有我的攜手同堂,跑步人的全年安排,用句流行的歌詞:我們不一樣。

2017年我跑了11場馬拉松和越野(大鵬、廈門、港百、無錫、北京TNF100、門百、越山向海人車接力、哈爾濱、太原、北京、奈良),基本都是娛樂的心態去跑的,本來應該有的一場主賽上馬,跑成績為明年BQ做準備,因為工作原因沒能去成。所以今年我的跑步並不算一個達標年。

跑一場馬拉松和跑很多場馬拉松的規劃是完全不同的,從一場比賽規劃過渡到一年比賽規劃,有著特殊的意義,事關跑很久而依然保持旺盛的熱情,不會厭跑或者失去方向感。

Advertisements

下面就來跟大家說一下如何做馬拉松年度計劃。

準備階段

做計劃首先要準備的是一個日曆,如果是效率手冊則更好。在上面標記你打算參加的比賽。以及,重要的相關節點。我傾向於使用紙質文件,這樣你更容易在「捧讀的場景」下認真對待「計劃」這件事兒。2018年有哪些馬拉松,網上有大量可以查的地方,2018年的各種跑步活動至少在800場以上,所以取捨,需要一個原則的東西才不會亂。

現在馬拉松的舉辦風格品種繁多,選擇適合自己的,是保證良好體驗的關鍵。馬拉松不是吐槽大會,沒必要把時間和距離浪費在本來不是設計給自己的比賽上,如同嚴肅跑者去歡樂跑,初學者去UTMB,只是想體驗一下長跑的跑者去了一場競技型賽事。適合自己才是最好的。

Advertisements

規劃2018比賽策略

1、規劃一到兩場「主賽」,俗話講叫做立flag。

比如要達到某個成績,或者某個超長距離,作為今年的大目標。主賽意味全年跑步計劃的錨點,一切都是圍繞這個大目標進行的。舉例來說,我會將2018年上馬跑進3小時作為主賽。另一主賽是北京TNF100跑進15小時。這兩場比賽要在日曆上劃出大大的驚嘆號,還要為這兩個比賽列出訓練計劃。

2、根據喜好,列出必跑的幾場比賽,串起「以跑步為時間規劃的時間線」。

主賽可能還不足以支撐全年的跑步動力,就像大學考試期末考試之外,也需要很多期中考試和隨堂測驗。舉例來說,我每年必跑的賽事,有大鵬、廈門、北京、上海、無錫,他們的格調個風格都適合資深跑友去多次體驗。

3、根據網上公布的賽事列表,彈性挑選幾場,讓自己的賽事全年均勻分佈。

舉例來說,可能今年我想嘗試平壤馬拉松,也可能想跑一回三峽168,這都可以作為備選計劃列在你的時間表中。並且預留出可能臨時出現的好比賽的時間。一般比賽都會提前幾個月公布報名,臨時報名比賽,備戰也來得及。

4、資金計劃。

2018年打算一共跑幾場比賽,涉及到財務預算和時間花費,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現實問題。如果你頻繁參賽,對賽事的選擇,最好每次跑都有不同的收穫。有成長的賽事,才不枉這麼多的花銷和時間。如果僅僅是重複,其意義是不大的。

2018年主賽詳解:

對於處在不同跑步階段的跑友來說,主賽的意義其實是為了保持你跑步的持久動力和上升通道。

對多數人來說,制定一個「有難度又可達到的」目標尤為重要,既不會因為太難失去動力,也不會因為太簡單而失去熱情。賽事是最好的檢驗,如果跑了幾十場馬拉松,成績無提高、速度未曾改善,文化沒有更新,對跑步的理解原地踏步,只是簡單的數字累加,其實也比較無趣,也無法支撐走的更遠。

我有一個比較遠的目標,就是每年都靠成績參加波士頓馬拉松,這樣我每年為了達到BQ,都需要進行一場嚴肅賽。追求成績的比賽我會選上馬,多年來一向如此。

主賽的選擇因人而異,花樣也可很多,這跟跑者本身的能力和對跑步的看法相關:

比如你可以將提高PB半小時為年度目標;

以跑進330為年度目標;

以當一次4小時兔子為目標;

以帶一個朋友完成首次全馬為目標;

以完成首次百公里為目標;

以在核心媒體發表文章為目標;

以慈善捐款XX萬元為目標……

必跑的比賽詳解:

哪些比賽是一定要跑的,也因人而異,但至少在我看來,比賽的選擇不要簡單重複,一定有新的東西出現為好。可以每年跑新的比賽,不重複。或者重複的比賽也能跑出不同的目標。比如我必跑的是大鵬新年馬拉松。大鵬馬拉松我從首屆就參加,每年都不落下,能夠見證一場賽事從創始到持續是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每次參加大鵬我都會有不同的「目標」,這樣重複跑同一比賽也能收穫不同的成長。2014年首屆大鵬馬我帶著相機拍照,2015年我當330兔子,2016年我背靠背跑挑戰速度,2017年陪朋友跑。2018年嘗試拍攝小視頻。每年的新鮮目標也會增加參賽的樂趣,有變化就有樂趣。

有些比賽舉辦了多年,適合新人做參考。有些比賽首屆是無法評估到底好還是不好,有兩個方面可以側面參考:1、賽事組委會是哪家,舉辦過的賽事口碑是否好?2、舉辦比賽的地區在哪裡,既往本城市賽事氣氛如何?如果是新地區新比賽也是新的組委會,則適合那些高風險偏好的人來參加——要麼特別好,要麼糟糕出新高度。

我有這樣的觀點:只有辦過三屆以上的比賽才能算是成熟比賽,且要看累積的口碑。而換了主辦方還應該重新計數。至於細節大家可以自己體會。

彈性賽事詳解:

總會有些臨時出現的比賽吸引了你的注意力,或者朋友邀約,或者因為工作關係。這樣的比賽往往會附加很多跑步之外的意義,跑的好不好,準備是否充足,都無所謂,儘管去跑。這也是全年計劃中閃閃發光的意外驚喜。

有的比賽是首屆,年初不知道具體時間,或者你臨時約了朋友去參加某場,或者出差某地恰巧可以跑一場,也或者連續幾個比賽方便在某個城市同時進行……

做有彈性的時間規劃,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利用時間,但是有一點一定要重視,就是你「追求成績」的比賽,一定要避免賽前過度疲勞,畢竟,主賽最重要。

賽事打包財務計劃:

參加比賽最大的成本在於時間和金錢。我還專門寫過一篇《馬拉松最大的成本是什麼?》該請假的提早安排,出國比賽該準備簽證提早,機票酒店提前訂,所有的事情如果有了固定日期,就很容易做到資源最節儉。臨時的機票很貴,臨時的酒店很遠,臨時的比賽準備很累心。

我的經驗,平均下來,一場國內比賽的花銷在2000元左右,一場國外20000元左右,做好規劃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時間價值。是的,這個年代,最昂貴的是時間。

跑多少比賽也要看每場比賽的收穫在哪裡,畢竟跑步只是生活的輔助線,千萬不要因為過於痴迷跑步個數而放棄了工作生活本身。

再啰嗦幾句,專業選手每年一般會限制參加兩次比賽,實際上因為每年能夠完美調整到最佳狀態也就兩三次。不出成績的話,跑多少場都沒問題。關於這點,也有很多網路上的誤傳,什麼一年最多參加兩次馬拉松,否則傷身體。——兩次比賽指的是那些出成績的賽事,要用大量時間來調整運動員的狀態。我們跑有的馬拉松,強度要低得多,按我們的強度,專業運動員天天跑都沒有問題。

計劃的價值:

實際上,比賽計劃的背面就是訓練計劃和個人成長計劃,細化下來就是每天的訓練、休息周期。

跑一場比賽和有計劃地跑一年的比賽,對跑友來說將是一個巨大的進步,規劃一年的比賽和規劃一輩子跑步生活方式又是一個巨大的進步。這些階段性計劃都有很大的彈性,或許在某一階段點,跑者會出現類似於「頓悟」出現,比如一下子就轉到越野賽和鐵人三項,或者開始舉辦比賽和投身公益……

不管怎麼樣,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作為跑者,樹立好2018年的目標和計劃,是「科學跑步,有計劃地成長」的第一步。

再往遠了說,就是一輩子的成長計劃,你能從中體察到自己的價值觀,以及為什麼而跑的長久動力,那,將會是另一個關於跑步反觀內心的話題。

學習是個持續的過程,有人頓悟,也有人遵循某些規律性的東西。至少,對於多數凡人,做好計劃的進步(最典型的就是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的漸進式學習),是成長的通用路徑。對跑步而言,就是通過一個個「有提升及變化」的比賽來不斷挖掘跑步帶來的更多體驗,穩步成長。

黑跑黑話

「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跑步亦然。」

關於跑步進步是有步驟可循的,在一場戰鬥取捨的過程中,也會因為目標是否長久遠大而變得不同。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