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八部」與《天龍八部》

解連環|金庸武俠中的歷史真相

《天龍八部》這個書名很奇特,實則金庸武俠的名稱都是極具氣魄和深蘊歷史。比如《射鵰英雄傳》、《鹿鼎記》等等。那麼《天龍八部》這個書名有什麼獨特含義?

天龍八部來源於佛教。

據佛教記述,天龍八部是八類「非人」(形貌似人,而實際不是人)的神道怪物:一天眾,二龍眾、三夜叉、四乾達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呼羅迦。八部裡面「天眾」及「龍眾」最為重要,所以稱為「天龍八部」。

很多大乘佛經敘述佛向諸菩薩、比丘等說法時,常有天龍八部蹭課參與聽法。

先看「天眾」。

佛教宇宙觀中有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之說。

三界中欲界有六重天: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色界中有十八天:梵輔天,大梵天,梵眾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少光天,徧凈天,無量凈天,無想天,少凈天,廣果天,福生天,無雲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

無色界中有四空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共二十八天,非想非非想天是三界的最高天,故又稱有頂天。

而「天眾」就是生活在各層天的眾生,包括天王和天人。天王如帝釋天、大梵天王等,一般認為帝釋天是眾天人的首領,民間也常稱天王為神,他們自然比凡間的人要厲害。有個成語「驚為天人」中的天人原始意思或許也來源於此。

天人雖然不同於凡人,但佛教認為一切事物無常,六道眾生均處於輪迴之中,即便是天人也有壽命終了之時,死亡是天人最大的悲哀。而且佛教認為天人臨終之前有五種徵狀:衣裳垢膩、頭上花萎、身體臭穢、腋下汗出、不樂本座(或說是「玉子離散」),這就是所謂「天人五衰」。

佛教「龍眾」中的「龍」和我們中國傳說中的「龍」有些不同,佛教的龍主要生活在水中,實為那伽。佛經中有五龍王、七龍王、八龍王等名稱。

古印度人也以為下雨是龍從天海中取水而灑向人間,這點和中國的龍的功能很相近。中國現在曆書上每年都會註明幾龍取水,以表示當年雨水的多寡。普遍認為古印度是吸收了中國的龍文化,也或許龍在遠古時期的確存在。

古印度人對龍非常尊敬,並認為水中生物以龍的力氣為最大,陸地以大象力氣為最大,因此尊稱高僧為「佛門龍象」。

據佛教傳說,有一位名為沙竭羅(意為海)的龍王,其幼女八歲時到靈鷲山聽釋迦牟尼講說《妙法蓮華經》后,向釋迦牟尼佛進獻寶珠,隨即轉為男身,並駕祥雲往南方無垢世界示現成佛度眾。

《法華經》即記載:「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

前面說過,在天龍八部中,「天眾」和「龍眾」最為重要。

再看「夜叉」。「夜叉」這個詞我們不陌生,比喻某女人剽悍或稱其為「母夜叉」。佛經中「夜叉」則一種鬼神,「夜叉」的本義就是能吃鬼的神,又有敏捷、勇健、輕靈、秘密等意思。其首領有「夜叉八大將」、「十六大夜叉將」等。

「維摩經」註:「什曰:『夜叉有三種:一、在地,二、在空虛,三、天夜叉也。』」

後來一般說到「夜叉」常指惡鬼。在佛經中,很多夜叉受佛教化轉為護法善神,比如夜叉八大將的任務是「維護眾生界」。

「乾達婆」是音譯名字,雖然帶有一個「婆」字,但在印度宗教文化中是男性神靈,不食酒肉只尋香氣作為滋養,會從身上發出香氣。也是阿布沙羅斯(天女)的丈夫,為服侍因陀羅的樂神,負責為眾神在宮殿里奏發美麗的音樂。

因為他們都能從身上散發出濃烈的香氣,又會奏樂,而香氣和音樂都是縹緲隱約,難以捉摸。因而乾闥婆在梵語中又是「變幻莫測」的意思。魔術師也叫「乾闥婆」,海市蜃樓叫做「乾闥婆城」。

《舍利弗問經》裡面說道:「乾闥婆者。前生亦少嗔恚。常好布施。以青蓮自嚴。作眾伎樂。今為此神。常為諸天奏諸伎樂。」

另一種說法是樂神名,即中國佛教繪畫中的「飛天」。飛天,女性梵文名「鍵(jian)撻(ta)婆」),意為「天歌神」;男性稱「緊那羅」,意為「天樂神」。又說他們不分男女,夫妻一體,其職是奉祀佛陀。因其能歌善舞,並能散發香氣,因此又稱香音神、伎樂神等。

據佛教傳說,飛天居住在須彌山南金剛窟,采百花露向人間散花播音,造福子民。

這些估計是佛教傳到中國以後的演化。

「阿修羅」這個詞我們也不陌生,在佛教傳說中「阿修羅」這種神道非常特別,男的極醜陋,女的極美麗。

阿修羅王是個很有意思的神道,有能力,脾氣暴躁又疑心很重而善妒,還喜歡搞事情。聽佛說法時,常疑心佛偏袒帝釋。

又喜歡逞能,如釋迦牟尼說法講「四念處」,阿修羅王也說法,講「五念處」;釋迦牟尼說「三十七道品」,阿修羅王「說三十八道品」。顯得比佛陀還要高明。

《大智度論》卷三十五:「阿修羅其心不端故,常疑於佛,謂佛助天。佛為說『五眾』,謂有六眾,不為說一;若說『四諦』,謂有五諦,不說一事。」

因阿修羅有美女而無美食,帝釋天有美食而無美女,便互相妒忌搶奪。阿修羅王常常率部和帝釋天惡戰,打得天翻地覆。但戰鬥的結果是阿修羅往往戰敗,上天下地遁逃,甚至化身潛入藕的絲孔之中。

很有意思。

「迦樓羅」,迦樓羅是古印度神話傳說中的一種巨型神鳥,在印度教中是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濕奴的坐騎,而在佛教中則位列於天龍八部之一。

迦樓羅專食龍族,但據說是那迦蛇族佛教徒把古印度神話中的蛇族翻譯為龍族,比如泰國清邁雙龍寺的「龍」無爪,中國傳統文化中無爪則為蛇。

據說迦樓羅翅有種種莊嚴寶色,頭上有一顆凸起的如意珠,鳴聲悲苦,以龍為食,每天要吃一條龍及五百條小龍。到命終時,體內積聚諸毒,無法再吃,於是上下翻飛七次,飛到金剛輪山頂上命終。因為一生以龍(大毒蛇)為食物,體內積蓄毒氣極多,臨死時毒發自焚。肉身燒去后只餘一心,作純青琉璃色。

實則是後來有人將迦樓羅食蛇習性加到鯤鵬身上,將鯤鵬的鵬鳥形象融合到迦樓羅身上,創造出大鵬金翅鳥這一形象。

很多佛經翻譯時就將迦樓羅翻譯成金翅大鵬。因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迦樓羅被稱為金翅鳥。

在古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的《初篇》中詳細地記錄了迦樓羅為了解除其母的奴隸身份而與蛇族打賭,以奪取天界的甘露換來換取母親和自身的自由。最終成功地從天界因陀羅處取得甘露,從而在爭取到自由的同時終身以蛇族為食的故事。

「緊那羅」是歌神,是專門演奏法樂的音樂家。在梵語中為「人非人」之意。所以它形狀和人一樣,但頭上生一隻角。善於歌舞,是帝釋的樂神。也有說是男性「飛天」。

「摩呼羅迦」在佛教傳說中擁有蛇的神,是大蟒神。人身蛇首,又稱作地龍。在《首楞嚴經》中對摩呼羅迦有以下解釋:「摩呼羅伽,此雲地龍,亦云蟒神,腹行之類也。由痴恚而感此身,聾呆無知,故樂脫倫。修慈修慧,挽回前因,脫彼倫類也。」

即摩呼羅迦是與天龍相對應的地龍,原本是腹行類,但「由痴恚而感此身」,由於「聾呆無知」,反而能「故樂脫倫、修慈修慧」,最終挽回前因,擺脫腹行類,脫胎換骨。

一般又譯作大腹行、大智行、大智腹行、大蟒、大蟒蛇。

以上我們說了天龍八部的佛教意思,金庸先生用這個佛教名詞當做書名是有所內涵的。我們再對比小說《天龍八部》就可以理解,其實這個名字應該有兩層含義。

一個是有「世間眾生」的意思,象徵大千世界里的芸芸眾生。

一個是對書中人物的隱喻。天龍八部中八種神道精怪各有特點和神通,雖然是超脫人間之外的眾生,卻也有塵世的歡喜悲苦。

我們再來看天龍八部相對應的書中人物。

《天龍八部》中第一主角自然是蕭峰。金庸先生在書中把他描繪的無論是身材、相貌、氣質,還是武功、人品、性格都如「如天神一般」。

而且蕭峰不但是天眾之一,還是天眾中的首領——帝釋天。

再看龍眾,八部以天眾、龍眾最為重要。龍王自幼向佛,大理歷代皇帝出家都在「天龍寺」,帝王是龍的代表,龍眾即是隱喻大理段氏家族,即段正明、段正淳、段譽。

再看夜叉,夜叉經常以群體狀態出現,所以有「夜叉八大將」、「十六大夜叉將」等名詞。金庸先生就提到過:「現在我們說到『夜叉』都是指惡鬼。但在佛經中,有很多夜叉是好的,夜叉八大將的任務是『維護眾生界』」。

可見,小說《天龍八部》中對夜叉的解讀並不都是人們想象中的惡鬼。因此夜叉當是「四大惡人」組合。四大惡人雖然面目猙獰,兇惡殘暴,但他們也非天生如此,內心也有向善的一面,比如「南海鱷神」就因為解開段譽身上的繩索而被段延慶從背後殺害,好色的「雲中鶴」還曾救過王語嫣。

最後「葉二娘」的死和首惡段延慶受點化飄然而去也符合夜叉的含義。

乾達婆雖是男身,但又有「變幻莫測」的意思,而且不食人間煙火而散發香氣。當屬阿朱莫屬。書中還有專門描寫阿朱剛出場就「變幻莫測」,易容成多個角色,但她身上的香氣卻讓段譽識穿了身份。另有「一陣幽雅的香氣,淡淡的處女幽香,氣息極淡極微,」,而且阿朱居住在「聽香水榭」。聽香二字更是足以表達阿朱的含義。

阿修羅王自然對應的是做著復國大夢的慕容博與慕容復。他們在書中的性格及表現與阿修羅王基本一致。慕容博為了復國唯恐天下不亂,四處挑撥;慕容復有能力,武功也不錯,但他疑心嫉妒心頗重。屢屢和蕭峰對陣但毫無勝績。

迦樓羅當是隱喻鳩摩智。鳩摩智在書中一出場即寶象莊嚴,而且他一直與「龍族」---大理天龍寺和段譽為敵。後來被段譽所騙走火入魔,其痛苦如同自焚。但他最終悟道,也符合中國後來對金翅大鵬的解讀。

緊羅那可以理解為阿紫,也符合緊羅那在梵語中是「人非人」的意思。阿紫自幼成長在星宿派這樣一個人性極其惡劣扭曲的環境中,性情古怪。既狡詐狠毒,又單純痴情。最終自挖數目抱著一往情深的姐夫蕭峰的屍體跳崖自盡。

摩呼羅迦在佛教中是與天龍相對應的地龍,原本是腹行類,但「由痴恚而感此身」,由於「聾呆無知」,反而能「故樂脫倫、修慈修慧」。也就是出身低微,但因為單純無知無欲,卻能因禍得福脫胎換骨修慈修慧。書中與之相對應的自然是虛竹。虛竹後來成為與「天龍」相對應的「地龍」,即後來成為靈鷲宮主和西夏駙馬。

與《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們以母夜叉、摩雲金翅作為外號相比,金庸先生借用天龍八部這個佛經名詞,暗喻書中人物,顯然更比《水滸傳》更高一籌。

北大陳世驤教授就曾指出:「金庸小說,細至博弈藝術,上而惻隱佛理,破孽化痴,境界之深,胸懷之大,而不可輕易看過。」

所以說,金庸武俠小說的偉大,不僅在於會講故事,而且更在於他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知識及融合敘事的超強能力。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