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臨近家家戶戶趕製「非遺」定襄麵塑

「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就如童謠里唱的一樣,北方人過春節,家家戶戶都要蒸花饃。尤其是因花饃命名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定襄縣來說花饃更是每年過春節必不可少的,過了臘月初十,當地人用麵粉精心塑造出的各式「花饃」,不僅是特色食品,還承載著民間風俗、祭祀祈福等特殊含義。|主編:劉昱|責編:張春穎|山西新聞網特約攝影師:趙延軍

定襄麵塑是遠古人類飲食文化、民俗文化和民間美術的綜合遺存,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活化石。它的每件作品都有一種樸素的原始美,塑造的形象樸實豐厚、形態誇張、神韻突出,富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本世紀初,定襄麵塑藝術作品出現在小學美術課本和有關的輔導教材中。定襄縣鴻運麵塑坊是由60多歲的喬大爺和張大娘創辦,喬大爺平時靠蒸饅頭為生,每年臘月都會有人定做棗山,此時正是鴻運麵塑坊最忙活的時候。

Advertisements

開始幹活,今天捏的花饃當地人叫棗山。

張大娘的老鄰居常大娘聽說最近忙不過來專門來幫忙。

花饃的半成品。

半成品,好有感覺啊。

大家都在忙著做各種花樣。

捏花饃棗山上的小兔兔。

棗山上的一些小動物已經成型。

棗山分為兩層,底層要鋪一層大紅棗。

喬大爺的兒子做一些簡單的活---鋪棗。

棗山基本成型。

喬大爺平時靠蒸饅頭為生,每年臘月都會有人定做棗山,這不,張大娘又接到了訂單。

經過幾個小時的忙碌,棗山已經全部OK,當地人要把捏好的棗山放到熱炕上放置半小時后才可入鍋。

喬大爺的兒子已經把水燒開,棗山準備入鍋。

喬大爺的兒子平常在當地法蘭企業幹活,每年臘月不忙的時候都會幫家裡幹活。

Advertisements

棗山已經入鍋,喬大爺跟老伴翻出了當年的一些麵塑作品照片,他說只要參加麵塑比賽,縣裡都會到他家定做。

喬大爺端著自己家的花饃。

經過1個多小時,棗山終於可以出鍋了。

為了能很快降溫,把棗山放到了院里。

喬大爺把已經降溫的棗山小心翼翼的放入包裝箱。

下午老伴接到了電話預定,喬大爺正忙著給客戶送貨上門。

運營人員: 靳美晨 MZ018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