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鳴的原因

耳鳴的分類方法很多,根據聲音來源的不同可將耳鳴分為起源於聽覺結構外的耳鳴和起源於聽覺結構的耳鳴。起源於聽覺結構外的耳鳴只佔臨床的少數,聲音來源為機體自身產生的噪音,如因齶肌痙攣或鼓膜張肌痙攣引起的肌源性自體音,其特徵為規律短聲耳鳴,痙攣音較強時甚至他人在幾尺外亦能聽到。鄰耳部位出現血管異常,如動靜脈瘺、血管瘤等時產生血源性自體音,其特徵為耳鳴的節奏與心跳節奏一致,呈搏動性。根據耳鳴聲響特徵並對頭頸部徹底檢查,這類耳鳴多可明確診斷並進行相應治療。

多數耳鳴可以歸因於大腦聽覺神經系統的功能性紊亂,而非是耳部的病變引起。調節神經反應的藥物可以消除病理性興奮,抗抑鬱藥物幫助患者耐受耳鳴,中醫藥也常被用來治療耳鳴。遺憾的是這些藥物只對部分患者有效,並可能產生負面效應。

Advertisements

由於耳鳴可能是某些器質性病變的伴發癥狀,因此對於所有耳鳴患者均需要經過規範的耳科視診及聽力學評估、影像學檢查,進行及時的對因診斷。近年來,對於排除了耳部器質性病變的患者,依據人腦有主觀選擇能力以及聽覺可塑性特點,開發出一種被稱為耳鳴再訓練治療的行為治療法。人腦選擇性地接受或拒絕聲信號的現象隨處可見,譬如馬路上竊竊私語的戀人可以「聽不到」身後急促的車鈴聲,開小差聽窗外鳥叫的學生可以「聽不到」老師的叫喚。利用人耳對聲音的主觀性選擇能力,對於耳鳴患者而言,時刻處於有聲的環境、以及配用助聽器改善對正常聲音的察知,均可以幫助患者將注意力從耳鳴上轉移開來,這也是該療法的基本原則。一般說來,經過12至18個月治療,可以將耳鳴的感覺從患者的意識中濾除。耳鳴再訓練治療后,雖然耳鳴客觀上仍然存在,但是可以幫助80%以上的患者擺脫耳鳴帶來的身心困擾,並且療效穩定,極少複發。

Advertisements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