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悖論:「生」於理性「死」於烏合之眾

■IT時報記者 郝俊慧

在《通往奴役之路》中,哈耶克這樣寫道:「從純粹的並且真心真意的理想家到狂熱者往往只不過一步之遙。」70年後,他的追隨者「完美」地印證了這一點。

2018年的第一個月被比特幣、區塊鏈攪起軒然大波。比特幣儼然成為房產、互聯網之後的第三個「上車機會」,許多人將一夜暴富、實現財務自由的希望寄托在它身上,而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區塊鏈也成為上市公司股價上升的助推器,相關概念股股價一飛衝天。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各國政府表態要對虛擬貨幣加強監管,滬深交易所要求區塊鏈概念股公司停牌核查,幣值、股價一路下跌。

監管部門之所以對虛擬貨幣、區塊鏈舉起監管大旗,其原因一方面應在於這些概念被利用成為欺詐、炒作、誤導投資者的工具,而另一方面,應是政府對以「去中心化」的比特幣為代表的加密數字貨幣有著天然的警惕,尤其是當虛擬貨幣成為地下交易的首選后。

毫無疑問,比特幣是理想的產物。儘管沒有得到證實,但對於比特幣創始人「中本聰」是哈耶克的信徒,或者說比特幣的設計借鑒了哈耶克理論這樣的觀點,世人應該並無太大異議。

與法幣相比,比特幣發行數量固定,且「去中心化」「匿名性」「不可篡改」,這往往被信奉者認為代表著「自由和公平」,具有某種無政府主義和反監管、束縛的意味,這與哈耶克所倡導的自由市場經濟制度,似乎有共同的理論基石。

然而,太陽之下無新鮮事。正如哈耶克所言,當我們竭盡全力自覺地根據一些崇高理想締造未來時,我們卻在實際上不知不覺地創造出與一直為之奮鬥的東西截然相反的結果。事實上,從最近幾年發生的事情來看,比特幣、區塊鏈、ICO、IFO……在創造出一輪又一輪的財富神話的表象背後,是更多的「小白」和「韭菜」成為別人財富的墊腳石。

股市是最快的「韭菜收割機」。從1月初到現在,半個月的時間,不少股票用一些曖昧的、含糊的區塊鏈概念「包裝」自己。根據麵包財經計算,最近熱門的區塊鏈概念股安妮股份,2008年至2016年的累計歸母凈利潤(盈虧相抵)僅為3500多萬元,但因為有區塊鏈概念,股價從2018年1月初的10.26元/股飆漲至2018年1月16日的15.68元/股,漲幅為52.83%,而當監管趨嚴的風聲響起時,僅1月15日和16日這兩日的成交額總和就超過30億元,而其流通市值才不過50多億元。誰在離場?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另一則消息,不少犯罪團伙以比特幣或者下一個「比特幣」為誘餌,做起了傳銷,上當者不僅有大媽,甚至不少是年輕白領。

狂熱是理想最大的敵人。哈耶克終身都在反對人為建構的秩序,認為人類理性不及,需要由市場自生自發的秩序來認知和管理世界,但在目前的虛擬貨幣世界里,恰恰是狂熱推動人們試圖去建構虛擬貨幣的生產、交易秩序,最終可能導致整個虛擬貨幣的原生架構倒塌。

說得更簡單一點,比特幣的設計原理是去中心化,我們可以將整個系統看成一個賬本,區塊鏈是一種全民參與信息記賬的技術方案,賬本是公開的,而且每隔十分鐘會更新一次數據,系統會判斷這段時間內記賬最快最好的節點(「挖礦」),並且系統內所有人都同步備份,而這個最好的節點會得到獎勵,就是比特幣。和傳統伺服器形式相比,比特幣或者說區塊鏈最大的優點是,不再有一個中央核心控制所有的信息,而且所有賬本理論上是不可篡改的。

但這種不可篡改只是「理論上」,根據中本聰設計的原理,如果有人能夠壟斷整個網路51%以上的算力,就可以創造新的區塊進入主鏈,從而能覆蓋真實的交易,達到篡改賬本的目的。更有康奈爾大學一名學生的研究表明,不用達到51%,只要有人擁有超過25%甚至接近這個值的算力的時候,比特幣的安全性就會受到威脅。

此前,這種設定一直被認為不可能成為現實。因為控制整個比特幣51%的算力,看起來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尤其是在比特幣社區中,信仰者認為,大部分比特幣礦工都是無私支持比特網路。但正如馬克思所言,資本是天然帶著血腥的,當利潤達到300%的時候,他們敢於冒絞刑的危險。

隨著比特幣價格不斷上漲,在資本的推動下,礦池的集中程度越來越高,比特幣的交易也越來越被少數人控制,至少有40%的比特幣被極少數人掌握,這意味著交易很容易被控盤。而根據此前媒體報道,「大礦主」比特大陸控制著比特幣30%的算力,不管它是否會篡改賬本,但起碼它擁有了改變原有規則的能力,比如讓比特幣進行硬分叉,出現一個比特幣世界中的新幣種——比特幣現金。

最近唱衰比特幣最多的是股神巴菲特:「我幾乎可以肯定地說,虛擬貨幣不會有好下場。」對於信奉價值投資的他來說,這是個再正常不過的判斷。但在狂熱的幣圈,或許這句話會成為大家「嘲笑」他老去的證據。

世事本如此,已經「上車」的人,或者希望借著風能「趕上車」的人,自然是精緻的成功者和既得利益者,無可厚非。只是希望,在這股狂熱中,成為「烏合之眾」的人,能少些再少些。

運營人員: 王躍 MZ015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