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華院長,十年不帶博士,也不申請科研經費

小編:錢穎一,男,漢族,1956年4月生,北京人,祖籍浙江,無黨派,研究生學歷,經濟學博士學位,教授。1981年清華大學數學專業本科(提前)畢業。畢業后留學美國,先後獲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學碩士學位、耶魯大學運籌學/管理科學碩士學位、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之後任教於斯坦福大學、馬里蘭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2006年10月起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

2013年起,清華經管學院本科新生收到錄取通知書時,還會收到錢穎一開出的書單:哈佛大學原校長博克的《回歸大學之道》、戴蒙德的《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何兆武的《上學記》等,除了《魔鬼經濟學》,都與經濟專業無關。

打開這所擁有最熱門專業的學院的本科課程表,更是讓人瞠目結舌——140個總學分中,專業課只有50個學分,通識課高達70個學分,另20個學分是任選課。

Advertisements

「你還能找出比我們學院更『功利』的領域嗎?但恰恰是在這個最『功利』的學院,我們在推行最不『功利』的教育。」錢穎一說。

這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項事業

如果你能做一件改變世界的事情,那是什麼?

許多人都這樣回答:改變中國的教育體制,或者說是高等教育體制。

錢穎一沒有那樣的雄心壯志,他要集中精力於一所學院。2006年秋季,錢穎一出任清華經管學院第四任院長。

「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他說。

錢穎一自認很幸運,「改革時代給了我好的機會」。40年前的1977年,在北京密雲縣一個公社中學里參加高考的他考入清華大學,成為恢復高考後的第一屆大學生。1981年他提前從清華畢業,赴美留學,無意中成為1949年以後到西方國家學習「現代經濟學」的第一批中國大陸學生。

Advertisements

從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以後,錢穎一相繼在斯坦福大學、馬里蘭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三所名校任教,他的研究聚焦於中國等國家的經濟改革。

而回國后,這位研究改革的經濟學家,把自己變成了改革中的一分子。

「教育改革比經濟改革更困難,學校改革比企業改革更艱難。」錢穎一看得很清楚。

2006年回國時,錢穎一離開清華已經25年。這期間中國的高等教育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不少他讀大學時存在的問題依然存在:中國學生知道如何應試,卻不知道如何思考;他們嫻熟於解答作業,卻不知道該怎麼開展團隊項目並做演示;他們善於在GRE和托福考試中獲取高分,卻不能說好、寫好英文。

2006年10月,在清華經管學院一年一度的顧問委員會會議上,當聽說學院只有七八門課是英文授課時,當著很多人的面,清華經管學院首任院長、原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對剛剛履新的錢穎一發了脾氣。

早在2001年,朱鎔基就提出過希望經管學院今後改用英語授課。在《朱鎔基講話實錄》中記載:「我絕對不是崇洋媚外,因為現在經濟在全球化,你不能跟外國人交流,又怎麼能融入全球的經濟呢?我們的經濟發展就是靠改革開放,不會英語是絕對不行的,特別是管理。」

錢穎一「殺熟」,跑到經濟學家李稻葵教授的課堂上說:「課間休息后開始,換成全英文授課!」李稻葵回了一個字:「好。」

就這樣,改革開始了。

聽完了這節課,錢穎一在學生中作了個調研:三分之一聽得懂,三分之一馬馬虎虎,三分之一跟不上。

「這就是開始」。

2007年春季開始,學院本科英文授課的比例一下提高了50%以上。到現在,55%的課是全英文授課。

「我們並不盲目提高到100%英文教學,我們要求學生中英文都行。」錢穎一說。

最商業化的人最認同本科改革課程

英文授課只是一個起點。

中國教育界在2002年有一則轟動新聞:錢穎一等28名在海外大學任教的華人教授被清華經管學院聘為特聘教授。

錢穎一自告奮勇地為學院開設本科一年級兩個學期的「經濟學原理」。

「我一直都認為本科教育是大學中最重要的。」他相信,年輕人在18歲~22歲之間的可塑性比之後更強。

擔任院長后不久,錢穎一拜訪時任國務院國資委主任、清華經管學院顧問委員會委員李榮融,聽取他對學院的建議。當時正值國資委面試公務員,李榮融告訴錢穎一:「清華的學生分析能力很強,可是這些高考作文分數都很高的聰明人怎麼就寫不好文章呢?」

錢穎一也不理解,就問自己的學生。學生們告訴他,高考語文與寫作能力關係不大,那是八股式的作文。

他還去北京若干所中學聽了多門高中課程,這讓他明白,為什麼本科生抱怨進了大學后英語反而退步,也知道為什麼高考作文滿分,也不一定能寫出一篇有理有據的文章。

清華經管學院決定增加這方面的訓練。但是落實起來並不容易:錢穎一找了清華中文系,又找到北大、北師大等學校,也沒有找到合適的老師。後來,終於從對外經貿大學請到一位老師,開設「中文寫作」課。

2009年在清華大學教學研討會上,錢穎一提及此事,引起其他院長的共鳴:博士生導師經常為學生的論文表述不清和幫助學生修改文字而苦惱。

錢穎一做過調查:哈佛大學本科課程都是選修課,只有一門課程例外,那就是「英語寫作」。麻省理工學院這種工科極強的院校也同樣對寫作要求很高。

在美國大學待了25年的錢穎一知道,在本科階段的專業知識上,國內很容易趕上。但是,在通識教育上,就難了。

而此前,錢穎一已經開始組織學院同事作了1年的本科教學調研,研究國內外名校的通識課。

2009年,清華經管學院作為清華本科教育改革的試點,開始加強通識教育。

這年秋季,清華經管學院為一年級本科生開設「中文寫作」和「中文溝通」課程。

2010年春季,又首次開設「心理學概論」。

在錢穎一看來,大學本科教育應該廣闊,讓學生去學習那些看似「無用」的知識。

「批判性思維與道德推理」這門課是清華經管學院的創新。錢穎一認為,批判性思維的一個很重要方面就是要提問題。而這正是中國學生的短板。

這門全新課程由時任經管學院黨委書記的楊斌主講,課程英文縮寫是CTMR。錢穎一這樣解讀:在醫學上,CT和MR都是用於醫療診斷的儀器設備。在清華,CTMR就變成了人的思維診斷的一種方式。

清華經管學院的學生討論問題時經常會問:「對這個問題,你CTMR了嗎?」

錢穎一對此尤其感到欣慰——當一個名詞變成動詞的時候,就說明此事進入了一個新境界。通識教育和批判性思維教育,已在清華經管學生中生根了。

在2010年清華經管學院顧問委員會會議上,錢穎一介紹了本科課程改革。顧問委員中的一些大公司CEO對此非常肯定,給予很高評價。

「這些最商業化的人,反而最認同本科課程改革。」錢穎一感慨。

「我們收穫一位教育學家」

「我們正好處於增長期。」錢穎一說,學院發展同經濟發展一樣,「只要是在增長期間,就好解決問題」。

這位蜚聲中外的經濟學家說:「我把經濟改革的辦法全用在教育改革上了。」

錢穎一說:「我是親力親為的行動者,用一杆子插到底的方式做事。」

有人說改革要算經濟賬。錢穎一的賬本中有經濟賬,比如他努力去為學院籌款。但在改革中,並非都是經濟賬。以「中國與世界」課程組為例,外請老師幾乎都是免費授課。「這些人來,是因為認同你的事業」。

清華經管學院教學辦學術主任朱玉傑算了算,幾乎全院都在辦本科——40多名教授中,有30人以上給本科生上課;70多位副教授里,將近60人給本科生上課。

有人評價,清華經管學院經過本科教育改革,等於又辦了一個本科生院。

按照國內現有的考核體系,本科改革是最不容易出「政績」的。「我不在乎『政績』,這就是價值觀。」錢穎一說。

而清華經管學院的本科生都是什麼人呢?這裡每年只招180名本科生,近100人是各省高考前10名,其中20人左右是各省第一名。

錢穎一說:「我們要給他們創造出一種寬鬆的學府環境,不能有官氣和俗氣。」

每年,錢穎一都要逐字逐句修改本科生培養方案。因為他的辦學理念很簡單:大學為學生,而且還要為學生的一生。

對學生的重視,是從小事開始的。經管學院每個學期都舉辦一次本科生的「院長下午茶」,錢穎一與自願報名前來的同學「閑聊」兩個多小時。學院還有一個學生教學諮詢委員會,每學期兩次會議,直接聽取學生對教學的意見。

錢穎一認為自己是「辦學最投入的,在本科教育上花的時間,可能比任何海外回來的學者都要多」。這幾年,他的經濟學論文少了,探討教育改革的論文倒是寫了好幾篇。

2014年,清華經管學院的「經濟管理本科教育改革的理念與實踐」獲得了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這在該院歷史上是第一次。

改革不僅在本科,清華經管學院的碩士、博士、MBA、EMBA等每一類項目都進行了改革。學院人事制度改革和學院治理建設也在清華各院系中率先進行。

2014年香港中文大學原校長劉遵義在清華經管學院聽了一場美國學者的講座。

10年前來過清華經管學院的他,從講座人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來判斷:「真是大不同了。」

錢穎一認為,自己回國這些年「儘力做事,干成了一些事情」。他自我定位是:一個「把一些事兒干成的理想主義者」。

2016年年底,錢穎一以十多年前的「在轉軌經濟中作用於政府和企業激勵機制」的研究獲得首屆中國經濟學獎。經濟學家吳敬璉在頒獎儀式上評價:「這些年來,錢穎一忙於清華經管學院的院務管理,這無疑減少了他用在經濟學上的精力,但我們收穫了一位教育學家。」

本文來自中國青年報

(以上內容轉自百度學術公眾號)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