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6Gbps瓶頸,M.2才是9系列秘密武器?

也許很多朋友都不會想到,SATA 3.0介面的6Gbps(750MB/s)帶寬居然也會成為瓶頸。

這也難怪,從機械硬碟時代一路走來,大家都知道硬碟的瓶頸早就不是介面,而在於自身。截至目前,全球最快機械硬碟的讀寫速度也才剛剛超過220MB/s,距離SATA 2.0的3Gbps還有一段距離。儘管介面的理論帶寬並不等同於現實速度,但是SATA 3.0超過500MB/s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然而,固態硬碟(SSD)的發展和普及徹底改變了這個局面,因為固態硬碟的速度遠超機械硬碟,而且容量越大速度越快。隨著降價增容,主流固態硬碟漸漸超過了200GB,與此同時介面瓶頸問題便開始凸顯。細心的玩家朋友一定會發現兩個奇怪的現象:其一,同品牌同檔次的固態硬碟,240GB型號的讀寫速度跟120GB型號相差無幾,再往上也沒有明顯提升。其二,大量產品的讀寫速度都維持在500MB/s上下,同質化相當嚴重。

Advertisements

這不符合邏輯,對嗎?產品線那麼豐富,主控晶元和快閃記憶體晶元也是千差萬別,500MB/s絕不是一個巧合。現在再結合前文,答案就很簡單了,SATA 3.0介面成為了制約固態硬碟差異化的首要瓶頸。在我們的印象當中,也有不少固態硬碟的讀寫速度達到了每秒GB級,而這些產品幾乎都是板卡式結構,採用了PCI-E介面與主板相連。

今年英特爾推出了9系列晶元組,很多人對其並不看好,除了面向高端的X99有發燒友和DDR4支撐,Z97和H97都顯得過於漸進。英特爾也考慮到了這一點,所以沒有推出B95。更甚的是,B85通過破解也能實現超頻功能,那我們還拿Z97何用?H97更尷尬,低端用戶為什麼放棄更便宜的H81,要知道今天就連H61的銷量都依舊不小。

Advertisements

Z97和H97增加了M.2介面,這本是這兩款新主板最重要的賣點之一,可惜之前被大多數用戶給忽略了。現在,當大家逐漸發現SATA 3.0介面已經捉襟見肘時,10Gbps的M.2就不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了。無獨有偶,為外設服務的USB 3.1的速度也達到了10Gbps,這兩個10Gbps同樣不是巧合,而是協助固態硬碟走向普及的重要根基。有了M.2和USB 3.1,固態硬碟的讀寫速度輕鬆突破800MB/s,這樣的提升幅度足以讓用戶心服口服,Z97和H97的真正價值就這樣得以展現。只可惜現階段支持M.2介面的固態硬碟相對還比較少,相關廠商有必要為此發力了。

就在本文截稿日的前幾天,三星宣布已經開始量產3.2TB的PCI-E固態硬碟,如此超大容量要歸功於其獨有的3D V-NAND堆疊快閃記憶體技術。除了容量,這款固態硬碟的速度也是非常驚人的,讀寫峰值分別達到了3GB/s和2.2GB/s,平均速度也應該在GB級以上。你看,連M.2都有些不夠用了。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