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醫親授:冬季如何驅寒保暖

大雪節氣的到來,導致我國晝短夜長,氣溫下降的情況進一步加劇,在中醫理論上,大雪是陰氣最盛,陽氣萌動的時節,人體內新生的陽氣容易被冬季的「寒邪」所傷,身體抵抗力變低,產生各種疾病。

中醫認為人體有5個部位最易受寒

第一是頭部。頭為「諸陽之會」,冬季在室外盡量要戴帽子,否則寒邪就會侵襲頭部,出現頭痛、頭昏、頭部沉重的感覺。

第二是肩頸背部。此處受寒日久,可引起頸椎病、肩周炎、背痛等病症。經常按摩大椎穴可振奮陽氣。最簡便的方法是兩掌心搓熱捂在大椎穴(低頭時頸后突起最高點的凹陷處);或者在洗澡時調高水溫,用熱水沖大椎穴五六分鐘。冬季外出最好戴上圍巾,穿個坎肩。

第三是口鼻。冷飲會把寒氣帶入胃部,胃寒則易出現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鼻是空氣進出的通道,寒氣可以隨呼吸侵入肺部,導致寒痰咳嗽等症。冬季應避免食用冷飲,出門時盡量戴口罩。

Advertisements

第四是前胸和腰腹。前胸有膻中穴,長期寒瘀可致乳腺結節等症;腰部有命門穴,受寒會引起腰痛;腹部有神闕穴(即肚臍),受寒會導致腹瀉、痛經、不孕等病症。冬季穿衣應避免露出軀幹部位。

第五是腿腳。中醫常講,「寒從足下生,病從寒中來」,建議人們在冬天多用熱水泡腳,還可以在水中放一些生薑、花椒、干辣椒,以促進腿腳的血液循環。足部特別怕冷的人,睡覺時不妨穿上襪子。

針對冬季寒邪侵蝕人體 中醫也有驅寒良方

1、睡眠充足:中醫提到陽氣可以推動五臟六腑的運作,是人體溫暖的來源,陽氣不足時容易精神倦怠和怕冷。充足睡眠及休息,可以補充陽氣的不足,身體才有足夠的體力去抵抗外來寒冷及壓力。此外,熬夜會導致內耗氣血,寒邪趁虛入侵人體,冬季應盡量避免熬夜。

Advertisements

針對不同體質人群,可選用不同材料的藥材製成中藥枕,使人在冬季睡眠時頭頸部舒適保暖。

如:痰濕體質:燈心草、淡竹茹、橘葉、旋覆花、扁豆衣;

陽虛體質:燈心草、艾葉、五加葉、杜仲葉、防風葉;  血瘀體質:燈心草、紅花、澤蘭葉、益母草、伸筋草。

2、勤曬太陽:午後太陽當頭之時,曬20分鐘左右,讓陽光溫煦頭頂中心的百會穴,可起到通暢全身經脈、養腦補陽的作用。傍晚時分則可以背對陽光曬後背,最好是邊曬邊拍打按摩,有助調理五臟氣血。

3、適當運動:中醫說「動則生陽」,陽氣足,寒濕就容易排出。運動可刺激肌肉、加快血液循環,提升免疫力。

但是冬季運動不宜太激烈,一般運動到身體微微出汗即可,平時可選擇一些可在家中進行的有氧運動,天氣暖和的時候可以到公園慢跑、散步、騎車等。

4、食療排寒:熱騰騰的飲食可以讓身體很快感到溫暖,用紅糖20克生薑15克,將生薑切片,放入水中煮漲後放入紅糖。喝上一碗可排出體內寒氣,預防感冒等疾病。熱牛奶、肉桂茶等熱飲料也可起到防寒保暖效果。

不同體質人群還可服用不同成分的藥茶提高禦寒能力,如:痰濕體質:荊芥、陳皮、桔絡、橘葉、蘇葉,疏風溫化寒痰;  血瘀體質:三七花、紅花、降香、薑黃、玫瑰花,溫陽疏通血絡;陽虛或氣虛體質:生曬參、党參、黃芪、白朮、防風葉,益氣扶陽固表防寒。

5、按摩保健:用手掌按摩上肢外側,來回擦40次,直至皮膚感覺微熱為止。雙手食指中指微分開,手指間夾耳根向上來回擦30次,然後雙手併合輕擦臉部,注意碰到眼部時要放輕。

6、每日足浴:足浴可使雙腳血液溫度提高,血流速度加快,讓血液迴流得更暢通;有利於促進足部60多個穴位、起始足部6條經絡的氣血運行。

針對不同體質人,可選用不同藥材製作足浴葯汁,例如:血瘀體質:紅花、當歸、川芎、澤蘭葉、雞血藤,溫經活血化瘀通絡;

陽虛體質:艾葉、杜仲葉、桂枝、狗脊、乾薑,益陽溫經驅寒暖足;煎煮15分鐘,待藥液35℃~42℃即可足浴,雙腳入葯汁踩踏藥渣按摩足底半小時,臨睡前每日1次。堅持一冬,除上述作用外,還能預防足部皸裂凍瘡、軟化足繭雞眼、恢復疲勞、改善睡眠,並有一定的補益調養效果。中醫提醒,冬季天氣寒冷,人們一定要注意保暖禦寒,中醫的驅寒知識,或許能為大家提供一些幫助。

搜索微信號:就這看國醫網(←_←長按可複製)

每天分享最實用中醫養生小知識,帶你一起漲姿勢!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